近日,有读者打进本报市民热线66886688报料:在市区凤山巷4号旁有一间“地沟油”加工点,不时有人开车前来送油,或骑着装满成品油的三轮车出去。为求事实真相,记者根据该读者提供的线索前往核实。
深居弄堂地点隐蔽
3月12日,记者来到凤山巷暗访。
凤山巷是一条老式弄堂,较为狭窄,只能供一辆轿车通行,它的两头分别与万松路和解放路相连,而凤山巷4号就位于弄堂中间位置。
来到凤山巷4号,记者发现这是一间理发店,而读者所提到的“地沟油”加工点就在理发店隔壁。由于加工点周边都是老式民房,不是很留意的话,一般很难发现。
加工点由两间几十平方米的二层砖式旧房加水泥墙围起的小院组成。站在小院门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油味”。第一间砖房前的围墙顶部放置着一只已经变黑的大塑料圆桶和两只已生锈的铁桶,旁边是一个用铁皮围成的小棚。
小院前停着一辆人力三轮车,旁边的地面上有一些很油腻的残渣,乌黑发亮。在残渣旁还有只沾满油垢的塑料桶。塑料桶的边上是一条小水沟,里面都是灰色糊状油污。人力三轮车前方还摆放着8只铁皮桶,旁边是一个简易厕所。
据报料人称,这些桶是用来装油的。这个“地沟油”加工点已经存在3年多了。
对生面孔抱高度警惕
记者假装接电话,来到小院门口,只见里面出来一男一女,往四周看了看后,见无状况,便紧盯着记者的一举一动。后见记者走开,男子掉头进入小院,留下女子在外面观望。5分钟后,没发现异常,女子也进入小院。
几分钟后,记者慢慢来到人力三轮车旁,透过小院半开的大门看到,院里还停着一辆沾满油垢的旧摩托车,院里的地面又黄又油腻,里屋整齐地摆放着一堆白色塑料桶,部分塑料桶内还装有“液体”。
据附近一居民介绍,这处“地沟油”加工点的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有时候早一点,有时候晚一点,有时候隔几天一次。
怕引起加工点内人员的警惕,记者暂时离开。
当天下午15时,记者再次来到该加工点时,小院门口停着一辆电力三轮车,一名男子正往车上搬“桶装油”。记者上前用本地话假装问路,该男子也用本地话作答。
加工点卫生环境差
记者将该情况告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随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安阳质监所3名执法人员,来到该“地沟油”加工点检查。发现加工点的卫生间里除了几只空塑料桶外,还有一根橡胶管和一只抽油泵。
卫生间前的地面上,几只25升装的白色塑料桶正整齐地摆放着,其中一只空桶里伸出一根橡胶管,与一侧墙壁上的一个水龙头相连。
在卫生间门口一侧,记者还发现了两只中型塑料桶,里面分别装着半桶熬好的白色猪油和满满的青黑色厨房废油。
进入小院右侧砖房,里间和外间还摆放着许多不同品牌的箱装一级大豆油和未包装的一级大豆油。砖房里坐着一名金姓阿婆,据她介绍,这些大豆油是精装油,屋外塑料桶内的是散装油,都是食用油,是别人放在这里的,她只是帮人看管。
面对询问百般推托
“这些油都是哪来的?”
“我不知道。”
“这些油都卖到哪里了?”
“我不清楚。”
“你们这些散装油是用什么制成的,有相关手续吗?”
“油只是别人存放在这里的,我只是帮着看管,什么也不知道,都是我丈夫在弄。”
……
对于执法人员的询问,这位金阿婆一问三不知。当执法人员要求金阿婆联系其丈夫时,金阿婆表示不记得丈夫的电话号码,此时丈夫正在上班,无法请假。
对于金阿婆的百般推托,执法人员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清点、暂扣现场的大豆油,并抽样检测。当听到这些大豆油要被暂扣,金阿婆顿时惊慌起来,终于说出了这些大豆油的主人:飞云阿林。
金阿婆说,她们家只是作为阿林存油的一个仓库,丈夫也只是帮其运送,而且这些大豆油也绝对不是什么“地沟油”所制。
说着,金阿婆还拿出鹏洲牌一级大豆油的产品检测报告、营业执照、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复印件,以证实这些大豆油的“真实性”。
在此期间,经执法人员清点,共有味香阁牌一级大豆油56桶,多佰牌一级大豆油35桶,厨神牌餐饮专用油4桶,旗舰牌餐饮专用大豆油98桶,鹏洲牌一级大豆油41桶,金龙鱼牌食用油1箱。随后,执法人员采集了其中“味香阁”和“鹏洲”两种食用油做抽样检测。
10时36分,金阿婆的丈夫杨某终于赶回家,但他未能提供这些食用油的去向。执法人员暂扣了放在屋外的52桶味香阁牌一级大豆油,并要求杨某当天下午与“阿林”到安阳质监所谈话。
对于该事件的进展情况,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