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药品当成生活垃圾,回收箱“吃不饱”
网友建议,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让过期药品“回家”
“备货”充足的家庭药箱中翻出不少过期药品,大多数市民直接把药品当成生活垃圾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给市民安全用药和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昨日,本报第5版刊发了《过期药品回收箱常年“吃不饱” 1个回收箱1年“只吃”26盒》一文,引起不少读者和网友热议。有人表示,从未听过过期药品回收箱一事;有网友建议,应理性备药,减少因过期而导致的药品资源浪费;更多网友认为,应增设过期药品回收箱,方便市民处理过期药品。
网友“唧唧歪歪”:不说还真不会去注意药品的保质期,我家就有满满一抽屉的药品,身体不适就去抽屉里找几样,估计藏在底部的那些药已经“历史悠久”了,而且有些药品包装盒很大,早就丢弃了,有些连说明书都找不到了。看来还真得找个时间清理一下。
网友“斯瑞”:建议药品生产企业不要把药品“生日”和“寿命”打印在外包装上。不过我已发现有些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打印在锡箔片上,就算丢了占空间的包装盒也能看清是否过期。如果生产企业不配合,为了家人的用药安全,自己就得多花点心思了,给家庭药品建个“档案”,在药箱里放一本小册子,记录好新买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样看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网友“木头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过期药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民盲目选购药品导致。就如文中提到的,不少人为了贪图方便,少跑药店或医院,特地交待医生增加剂量。还有些刷医保卡购药的人,买药就跟批发药品似的,不管有用没用都想拿些备着。药品不同于食品,只有生病时才会吃,储备太多难免会过期,不仅费钱,还浪费了大量资源。
网友“墨香”:说到乱备药,我觉得医生和药店也有责任,一般人对药品知识所知有限,医生和药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提醒,比如药品有效期、副作用等等。但现实中,为了增加利润,有些药店或医生非但不阻止病人大量购药,甚至还推波助澜地劝病人多买一些。
网友“枫之王”:其实家里不需要储备太多药品,只要有感冒、退烧、清热消炎等几类常用药就够了,而且数量也不用多。如今的药店就跟便利店一样,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倘若真有需要,出去买也很方便,何必藏着等待过期呢?
网友“活在6点”:原来过期药品的处理还是有讲究的,这点真是没想到。以前看看药品放置时间长了,就直接丢进垃圾箱,有些连包装都是完好的,真不知会不会被不法分子拣去重新包装了。看来,以后还是到附近药店问问有没有药品回收箱。
网友“嘴角上の饭粒”:我以前确实在附近的药店里看到过类似的箱子,不过这两年似乎消失了。估计是“生意”不好,被店家“雪藏”了。收起来了就更加不会有人知道,这样不是恶性循环吗?
网友“月光宝盒”:回收箱之所以受“冷落”,主要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过期药品需回收处理,不知道其危害性。我认为相关部门和药店应该加强宣传,增设回收箱,并在药店醒目位置标示随意丢弃过期药品的危害性。现阶段可以通过奖励等措施,鼓励市民科学处置过期药品。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回收处理过期药品的习惯了。(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