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开发淡炼乳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开发甜浓奶系列产品和以调色、调润为主要功能的调味料系列产品……近年来,百好乳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多种新产品,这些新产品逐渐成为该公司的主导产品,占领了新的市场。日前,记者来到百好乳业有限公司,了解这家“中华老字号”的发展运营状况。
机制改革 绝处逢生
百好乳业有限公司由创建于1926年的原瑞安百好乳品厂改制后设立,1997年改制至今已为国家创造税收6000多万元,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获得“浙江老字号”称号。
一进入百好乳业,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颇有气势的擒雕塑像,这是擒雕品牌的象征,在塑像的右侧写着“中国乳业,从擒雕起步”。曾经的百好厂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在海内外均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炼乳制品出口量曾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经营不善、奶源逐年大幅度滑坡等原因,百好厂陷入了困局,连年亏损,濒临倒闭。
1997年,改制后的瑞安市百好乳业有限公司诞生了。公司总经理王仲达介绍,通过改制,原本的国企变为股份制企业,打破了铁饭碗,产权也明晰化了。随后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员工们按劳分配,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改制后,公司的能耗降低了1/3,成本大幅度下降,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技改创新 新品迭出
王仲达在改制前就是百好乳品厂的技术骨干,在接手公司管理后,仍非常重视技术改进,2000年和2010年,公司进行了2次技改,总投入1000多万元。
百好乳业有限公司刚成立时,租赁了原厂的设备和场地,设备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化现象较为严重。2000年,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增添了1条生产线,并改善了生产环境,使之符合乳制品行业的新标准。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行业进行了大整顿,生产许可证需重新认证,全国1600多家乳制品企业被淘汰了2/3,只剩下600多家。在这期间,该公司投入400多万元,引进最先进的检测仪器,可检测农药残留、三聚氰胺、兽药残留、抗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同时投入300多万元,对生产线进行技改,从而减少了1/3的人力资源,员工数由160多人减少到90多人。
王仲达介绍,技改后,公司的生产能力扩大了,目前日生产能力达到100吨,而能耗却逐步下降,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2/3。“技改后,人员减少了,但是工资的发放总额并没有减少,员工的待遇提高了,公司的凝聚力也随之提高。”
“公司能够延续经营下去,并逐步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产品创新。”王仲达说。改制当年,该公司在产品包装上做了改进,以前人们常说“炼乳好喝盖难开”,该公司使用易拉罐装炼乳,这是炼乳行业的创新。2年后,该公司成功开发淡炼乳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2000年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同年获得北京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又成功开发了甜浓奶系列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省级新产品的鉴定。2007年还研发了以调色、调润为主要功能的调味料系列产品。
据悉,该公司老产品甜炼乳目前仍在生产,不过产量已有所下降,新产品已成为主导产品。2011年,该公司年产值为1亿多元,而调味料系列产品的产值就将近1亿元。
“公司很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技术中心员工的待遇相当于公司中层干部以上职位的待遇。”该公司负责新产品研究的苏曙光表示。
成本上涨 影响发展
百好乳业有限公司在设备和产品上有了突破,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首当其冲的是成本上涨。
据悉,该公司的产品原料原是从奶农处收购的鲜奶,但近年来,我市周边地区的奶源逐年减少,采购量小且不稳定,该公司只能转为使用进口奶粉。进口奶粉在质量上较有保证,但是这一举措让每吨炼乳的成本上涨了15%。
成本中最关键的还是租金的上涨。据了解,百好乳业有限公司以国有资产托管经营方式,向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缴纳资产占用费(含擒雕商标使用费),同时负担部分企业员工社会保险费。“在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百好已经有了新的生机,但也因为如此,大家对它的期望值就变高了。目前我们每天需上缴的总租金约为1万元,到2014年,还会增加。”王仲达说。
王仲达分析,现在一箱奶制品调味料的价格约为200元,如果将租金的压力全都消化在售价上的话,每箱的价格要涨至400元左右,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而言,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消化租金压力只能在利润上着手,利润减少了,能再投入生产的资金也就减少了,公司发展就艰难了。
“改制后,百好乳业有限公司已经上缴税收6000多万元,这说明当初的改制是正确的,但是前两年公司又出现一定的亏损,现在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各方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