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本报第3版刊发了《十大维权案例 件件为你提醒》的报道。看过2011年我市十大消费维权案例后,很多网友对消费维权也有话说。大部分网友认为,维权成本太高、投诉渠道太少,很多消费者感觉维权难、维权太麻烦,达不到预期效果。但也有网友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一针见血地指出,维权不难,只要消费者不怕麻烦,敢于维权、善于维权,总会得到一个公正的说法。
网友“小说家”:一次,我通过电视购物,买了一款孩子电动玩具。结果第二天,玩具就坏了,我曾多次找卖方协商解决问题,但都没有结果。后来我向消协反映,又说证据不足,真是投诉无门。
网友“高跟鞋”:一般来说,我遇到维权问题会直接找销售方协商,但除了一些讲信誉的商家,通常情况下是无效的。我觉得最有效的维权方式是通过新闻媒体吧。现在消费者维权真的挺难,就像我,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我就会算了,因为维权成本太高了!
网友“正直的男人”:我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一般直接找销售商,其他方式我觉得没啥用。现在维权当然难了,而且老百姓维权意识也不高,消费者总体来讲还是弱势群体。
网友“雨下不停”:我遇到维权问题找过消协,也找过销售商,还解决得不错。大家不要轻视了消协的力量,只要我们有凭证,不怕维权无门,消协会帮我们讨个说法的。我觉得维权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通过消协或法院起诉,但偏偏这两条路是大家最少选择的。
网友“爱做积木”:维权难啊!我一般遇到问题,只要不是太严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实在不行就找销售方或媒体。
网友“你是我的眼”:我暂时还没遇到过维权问题,最有效的应该是向消协等有关部门投诉吧。现在维权难不难我不清楚,但大家最担心的应该是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网友:维权、维权,太难!在饭店使用消毒碗筷、毛巾要另外付费;包厢有最低消费;住宾馆必须在中午12时之前退房;部分商家明降暗升的打折促销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面对诸如此类的潜规则,消费者往往只有暗自郁闷的份。面对这样的“消费潜规则”,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网友“凡人”:大家觉得维权难,是不是因为我们在投诉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有关部门的工作很难取得进展、也很难有实际作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很重要,比如购物凭证之类的“硬性”证据,对于维权更重要,因此我们消费者平日应注意保管此类证据!
网友“雪中飞花”:恩,我之前因为在洗头店染发,结果因为店里服务人员的疏忽,将染膏弄在我的衣服上。后来我求助于消协,还出示了我购买衣服时的单据,十几分钟时间就得到了应有的赔偿,结果让我很满意。其实,从这件事里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维权并不难,也并不复杂,难就难在你是否有心迈出这一步,相信公理会站在正义的一边。
(欧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