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谈到为什么人们总是感觉自己不幸福时说,如果看收入数字,收入肯定是比以前高了,但为什么大家并不觉得自己挣得更多了?这是因为我们挣钱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增长,“所以很难在钱这方面找到幸福感”。
崔永元的幸福时期是在1986年,当时月工资仅80元。这80元与当时的周围人比较,崔永元觉得自己“最富裕、最像百万富翁”,虽然80元数字小,但感觉总是花不完,跟同事吃饭抢着买单,想办法让自己有点儿高消费,之后还能存下来一些钱。现在他的月薪万元,却经常感觉“钱不够花”。钱的多少真的决定不了幸福感。
幸福其实是一种比较之后,感觉胜过他人,心理上获得的满足感。笔者在贫困山区学校从事教育二十年,一直觉得很幸福,这是与周围的人比较之后获得满足。调到镇中之后与周围人比较什么都不如别人,产生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奔五的人在精力上比不过年轻人,在吸取新知识方面,记忆力和创新能力上更不如年轻人。在经济方面也比不过别人,周围的人都有车,房子好几套。以前在山里的那种幸福感突然消失,每天都在不满足中挣扎,幸福快乐遥不可攀。如果自己跟自己的纵向比,现在的我比以前的我在物质方面进步很多,横向比,现在的我不如周围的人,觉得不幸福。
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人们对幸福指数往往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家庭富裕、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等就是衡量幸福感的标准,其实不然。
笔者常与孩子打交道,孩子说最幸福就是玩得痛快、吃得爽快。年轻人的幸福却是遇上一个心仪的偶像。结婚后的人却把家庭富裕,生个健康聪明的孩子视作人生的幸福。老年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每一种幸福观都是相对而言的,有比较才知什么是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指数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人们误以为幸福就是指生活质量高和社会进步,忽视了人的精神领域的参照。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社会,人们对幸福都有参照。奴隶虽无人身自由,但他们比原始社会的人幸福。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虽受尽资本家的剥削,但比起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劳动人民还是幸福得多。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的人们也有幸福的时候,乞丐也有乞丐的幸福。只不过乞丐的幸福是短暂的,精神上的一时快乐,是长期缺乏物质的痛苦之后,偶尔获得物质满足的幸福。这也是比较之后获得的一种幸福。
人不可能永远幸福,人的一生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或不满足所带来的痛苦。人的幸福是从痛苦中比较出来的,是从不满足到满足的过程。虽然有不少人感觉不幸福,但他们仍然乐观,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的幸福充满希望。他们相信只要通过努力,一定会比过周围的人,超越自我,找到自我满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