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文静/文 许良钦/图)“不管你开不开门,这熔炼炉今天我们非拆不可!”在塘下镇前庄村一个非法小熔炼加工点门口,执法人员隔着铁门对加工点老板喊话。眼见轰隆隆的推土机驶来,加工点老板无奈开了铁门。
昨日,塘下镇联合执法指挥中心组织执法人员,依法强制拆除前庄村的非法小熔炼加工点。
据了解,在前庄村,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熔炼点散布在各处,加工点排出来的废气笼罩着整个村庄,四周灰蒙蒙一片,能见度很低。
执法人员首先来到该村一处非法小熔炼加工点集中点,这几个窝点紧邻着马路,一溜长长的简易棚,里面全是小熔炉。一进入加工点,一股浓烈刺鼻的烟尘扑鼻而来,里面设备简陋,仅是一个炉一个锅,废铜、废铁等废弃物散落一地,从炉子里冒出来的浓烟,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
执法人员现场切断电源,捣毁熔炼炉和所有生产设备,并查封电表。
之后,执法人员来到附近另一处非法小熔炼加工点,这里大门紧闭,从外面看不到里面的生产情况。执法人员破门而入,依法取缔。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塘下镇小熔炼业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前庄、八水、花园等村,有两百多家。由于其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成为我市环境整治中的一个老大难行业。从2003年起,塘下镇集中土地、规划和环保等部门组成专项整治工作组,对区域内的小熔炼业开展整治活动。
塘下镇联合执法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潘镇风告诉记者,很多非法小熔炼加工点的老板都是老面孔了,见执法人员来也不慌张,等他们一走,这些小熔炼加工点就在被推倒的废墟上重新建起。
“一般小型熔炼炉成本才两三百元,而一天的利润就有四五百元。”潘镇风说,每次执法都是销毁熔炼炉,但由于成本低,投资小,恢复生产非常容易,也是小熔炼业死灰复燃的重要原因。
在昨日的行动中,执法人员依法取缔了前庄村的15个非法小熔炼加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