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值得借鉴的
“治世宝典”
浅说陈傅良的《八面锋》
■俞海
  坐落于塘下陈宅村颖鹤公园的陈傅良汉白玉雕像

    清乾隆时由纪昀领衔主编的《四库全书》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搜罗最完备的一部图书集成。其中子部类书类收录了瑞安人陈傅良的一部著作《八面锋》。

  关于《八面锋》的作者

  据说此书在宋刻本上曾标以“永嘉先生”之名,故历来对《八面锋》的作者颇多争论。

  由于宋刻本《八面锋》现早已无存,作为明刻本的校勘者都穆,在对这部书作了认真研究和考证后,在《跋》里说:“考之宋陈傅良君举,叶适正则,当时皆称永嘉先生,今观其间多君举平日之语,其为陈氏无疑也。”他的观点很清楚,《八面锋》是陈傅良的著作。

  都穆是吴(今江苏)人,进士出身。《跋》写于明孝宗弘治癸亥年(1503)。当时任山东佥宪(总管文牍的官)的袁大伦曾经以监察御史身份视察江苏一带,偶然得到《八面锋》这部书,觉得应该流传下来,就亲手把它交给吴江县令刘济民,刘又请当地儒士卢雍进行校勘,还捐出自己的俸金重刻这部书。因为刘济明和都穆是同科进士,所以又请都穆为此书写了《跋》,他们的观点应该是可以作为根据的。

  所以,温籍宋史专家周梦江先生在“叶适著作考”一文中也肯定地说:“《永嘉先生八面锋》实为陈傅良早年之作,并非叶适作品。”

  关于《八面锋》的内容

  陈傅良的《八面锋》是根据历代典籍记载的史实材料,把前人的治国方略和自己的政治主张结合起来,以史料为根据,对执政者的思想、施政方针和施政策略进行多方面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在写作上博观约取、条分缕析、言简意丰、富有哲理。

  《八面锋》共13卷,列目92条。原书各卷的目下,又立有子目,如:生财、图治、养士、论战等。这些子目系提示性质,与正文中的内容有关,但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可能是编印者为了读者查找和应用的方便而标置的,且在类例上有欠严谨,只能用作研究时的参考。

  综合这92条正文的内容,加以分类概括,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有关统治思想和治国方略方面的有19条:

  2.有关法制建设和用法公平方面的有14条;

  3.有关用人取士和选贤任能方面的有9条;

  4.有关惩治腐败和禁侈戒敛方面有6条;

  5.有关针砭时弊和建言献策方面有15条;

  6.有关待人处事和爱民勤政方面有9条;

  7.其他20条。

  综观其内容来看,绝大部分都有关于治国的大政方针,其次是关于官吏的品德要求和工作方法等,从现在观点来看,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八面锋》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一、作者认为,治理国家首先必须确定正确的大政方针,这样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权的稳定性。而判断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民情,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作者认为,“法”是维系民心的工具,用“法”公平则民无怨,社会就会安定。统治者要想取得令行禁止的效果,首先要自己守法,以身作则,方能取信于民,要做到这一点 ,执法者用法必须先上后下,先贵后贱。

  第三、作者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必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做到崇实务本,顺应民意。而不应该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做超越实际可能的事,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事与愿违。

  还有,作者认为,作为统治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的感情服从于理智,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法令,这样做国家才能政通人和,自己才能保持晚节。历史上有些天资卓绝的统治者之所以不能保持晚节,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约束自己的性情,为所欲为,自我膨胀,听不得不同的意见,才导致了失败。

  作者还认为,治理国家不应该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更不能“竭泽而渔”,要多为子孙后代着想,在人才、资源还有感情方面,给后人和别人留余地等。

  以上这些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执政党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处理得成功与好坏,关系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安居乐业。回顾现实中的中国,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曾经犯过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并因此付出沉重代价,其中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好,甚至还在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但我们的古人却在八百年前就作为执政的经验教训提出来了。

  例如:《八面锋》卷十三、八十八“善治者无赫赫之功”中写道:“谈龙肝,夸凤髓,足以骇人之所听矣,至于济饥,则曾不如菽粟之有益也;陈黼黻,耀文绣,足以骇人之目矣,至于御寒,则曾不如布帛之有效也;嘉唐虞而乐商周,登泰山而禅父,足以动人之观听矣,至于论治,则不如清静渊默之有得也。自昔圣人循循焉以忠厚化天下,初无非可喜之动,而天下之人阴受其利而不知。后世好大喜动之至,以为圣人之为,不足使人耸动而倾听,于是变循循为赫赫,弃天下之所常行,而骇斯人之所未尝见;奋乎百岁寂寞无闻之中,而欲远过于五帝三王之上。颂声满天地,贵名耀日月,亦可谓一时之盛事矣。噫,夫名之盛,实之衰也。观美之日隆,而大本之日忘;华藻之日盛,道德之日薄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执政者,无论是搞建设、做事情,都要注重节俭,力戒奢侈。都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不能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报喜不报忧。对照半个多世纪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管理国家事务中所犯的种种错误,不是很值得令人深思吗?

  正因如此,这部书自从宋淳熙年间刊行于世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被看做“治世宝典”、“万世良策”,宋孝宗亲赐其名曰“八面锋”,并令参试的举子人手一册,作为考场应试之助。从此“家传人诵,与六经并轶”(见明张益录本自序)。清乾隆皇帝也告诫子孙们“必须熟读此书”。

  所以仅仅把“八面锋”看作科举应试的“秘笈”还远远不够,书中的许多论述不仅对于从政,而且对经商、做人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陈傅良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学者,他生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他深感南宋国势衰微,偏安东南,失土未复,常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他出身贫寒,又深受事功学说的熏陶,所以他一直上书朝廷,力主“宽民力”,“结民心”,励精图治,除弊兴利,及早收复中原。这部《八面锋》就是他早年为国进言,为民请命的思想结晶,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民生”思想。

  诚然,站在二十一世纪今天的高度来看这部古籍,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今天介绍和阅读它的主要目的是汲取其中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高执政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有话说
   第03版:百姓事
   第04版:微播报
   第05版:财富榜
   第06版:百姓事
   第07版:议事厅
   第08版:温州垟
   第09版:远望角
   第10版:星光道
   第11版:玉海楼
   第12版:广 告
   第13版:专 版
   第14版:学周刊
   第15版:学周刊
   第16版:学周刊
一部值得借鉴的
“治世宝典”
或是泉州进士蔡襄
+温州状元王十朋
瑞安日报 玉海楼 11 一部值得借鉴的
“治世宝典”
■俞海 2012-6-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