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词》故事的原始素材,始于福建古田县女神陈靖姑民间信仰。后来这个信仰随着北徙来瓯的移民,一起从老家闽地被带到东瓯新家来,使之发展为东瓯的民间信仰。同时掺杂着相关温州的民间故事,便有了《娘娘词》的蓝本。所以了解她的原始素材,及其发展、丰富的过程,对于提升《娘娘词》的文艺品位或不无裨益。
陈靖姑信仰在闽地最早见于地方志记载的约始于南宋(1127—1279),南宋《仙溪(即古田溪、在古田县)志·卷三〈祠庙〉》载:“慈感庙,在县西一里,神姓陈氏,本汾阳人,生为女巫,殁而祠之。妇人妊娠者必祷焉,神功尤验。端平乙未(1235)赠庙额。嘉熙戊戌(1238)封灵应夫人,寻加封仁惠灵淑广济夫人。宝祐(1253—1258)间封灵惠懿德妃。”
明《八闽通志·卷58祠庙·古田县》:“顺懿庙在县口临水,神陈氏……嫁刘杞,索白蛇斩之。……凡祷雨旸,驱疫疠,求嗣续,莫不响应”。又,明陈侃等撰的《使琉球录三种》一书收录高澄写的《临水夫人记》载:“(出)使琉球途中,海上遇逆风狂势,天妃妈祖遣其妹临水夫人来救诸事。”再又,明万历《古田县志》:“临水神,姓陈,家世巫觋(女巫为巫,男巫为觋),祖玉,父昌,母葛氏,生于唐大历二年(767),神异通幻,嫁刘杞,孕数月,会大旱,脱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秘洩,遂以产终,诀之:吾死后不救世人难产,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身后灵迹显著。临水有白蛇洞,吐气为疠疫,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蛇斩之。……建宁陈(一作徐)清叟子妇,怀孕十七月不产,梦神为之疗治,即产蛇,孕妇护安……”关于陈清叟子妇产蛇的传说,说法不一,《建宁府志》记:“产一蛇,长丈余。”乾隆十七年《重修台湾县志》记:“产蛇数斗。”这也是民间传闻变异的共同特点。
从以上材料说明,福建古田县临水的慈感庙(名称较多)是当地百姓信仰膜拜陈姓女神的庙宇。这女神先是人,女巫出身,最初是专司救产护幼具有女性崇拜的母亲神。后来“索白蛇斩之”,变成为民除邪恶、保平安的战斗女神。《使琉球录三种》说她是妈祖的妹妹,便兼具保护航海的慈航女神身份。
这些传说起初还停留在口头传闻阶段,后来引起文人们的关注,便被敷演成笔记、小说、叙事诗、说唱、戏曲、壁画等种类的文艺作品。首批文艺作品较集中地出现在明朝中叶至清朝初期这段时期里。其中对后世最具影响的有:明嘉靖、万历(1522—1620)间,闽北建阳(在古田西北约100公里)书林忠正堂(熊大木所创)刊行的《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简称《海游记》,作者署名海北游人无根子)。后人又发现建阳闾山道教坛刊印的说唱长诗《奶娘宗祖》三卷本,经专家考证认为此长诗是《海游记》的创作源头。明万历(1573—1620)间,福州(古古田、福州同属闽县)人徐火勃撰有《榕阴新检·卷6〈女道平妖〉》,把此前有关陈靖姑的故事加以扩展。说的是五代(907—960)间,白蛇精闯入“十国”之一的闽国王宫,吃掉36宫的宫女。闽国国师、福州道士陈守元之妹靖姑入宫杀蛇,有功,受封。靖姑不愿留在宫中,隐居海上。清康熙八年(1669),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吴任臣又把《女道平妖》编到他的《十国春秋》一书的闽国史料中去。清代何求主编的章回小说《闽都别记》继续演绎陈靖姑的故事,内容比以前的各种文艺作品更为丰富,成为相同内容的文本中最知名的故事脚本。
福建屏南县(古田县北面邻县)路下村的攀龙宫(此宫梁上有:“大明正德(1506—1521)鼎建”字样,后又经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后屡次重修)的两侧粉墙上有24幅壁画(并注画题)系统地记叙陈靖姑故事。其中如第10回收霞精,11回破白虎庙,12回收柯树精,17回收白蛇洞,18回收蜘蛛精,19回斩白蛇,23回敕封临水宫等,已经与《娘娘词》内容更为相近了。最近,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正在帮助古田县重新编写《古田县临水宫志》,对以往有关陈靖姑信仰传说的史料加以系统地甄别、考证、校对后,提供一个较明晰的版本,这无疑对温州,以及各地《娘娘词》(《夫人词》)的听众爱好者、研究者是一个好消息。
原与福建同一省、仅一海之隔的台湾也有陈靖姑信仰的流传,且看下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