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游风情,冬泡温泉。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美誉,是天然大公园,处处是风景;是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贵州是全国人民的大花园,正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公园省。
优化布局,带动旅游大发展
贵州旅游空间总体规划为“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八个枢纽节点”的“一六七八”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规划若干旅游产业集聚区,并对9个市州的旅游发展提出指引意见,实现全省旅游全域化发展,同时实现贵州省旅游业由资源依托型向产业发展型的提升。
以两横四纵的高铁路线及覆盖全省的高速路网和干线支线机场为骨架,构建“一心六廊七区八枢纽节点”的空间架构,串联、支撑、带动70 个旅游小镇、100 余个特色村寨、30 个近期重点推进旅游综合体(项目)、100 个重点项目、100 余个重点备选项目以及2000 余个一般项目。增强旅游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和辐射能力,提高旅游廊道的产业集聚和产品支撑,每个中心城市、龙头景区和机场周边配套若干个高尔夫运动基地、现代创意农业园或体育运动公园等,建设一批“区域拳头产品”,强化门户的旅游集散功能和服务能力,完善旅游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先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区,集中精力,确保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近期,着力将贵阳建设成为旅游中心枢纽与集散中心,黔中到黔东南、黔南一线作为发展主轴线;黔北遵义、赤水一带与重庆、四川联动,构建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黔东北铜仁与湖南、重庆联动,建设成为武陵山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旅游目的地,形成贵州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产业融合,打造“商旅”产品链
深入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贵州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旅游新兴业态、特色旅游品牌等的形成。以“大产业、大旅游”的视野观,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旅游产业面,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创新“农业围绕旅游提升、森林联合旅游保育、水体依托旅游做活、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商贸融合旅游延伸、体育融入旅游做旺、航空联盟旅游做精、金融服务旅游增收、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的产业融合模式,无疑给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机会。
农业围绕旅游转型,以旅兴农,配合《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通过农旅融合,促进贵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优化布局贵州笋竹、茶叶、高山花卉、葡萄、猕猴桃、柏果、金钗石斛、乌骨鸡、火龙果、樱桃、油菜、大鲵等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做强做大贵阳市等中心城市周边果蔬优秀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推出安顺、遵义、贵定、荔波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旅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观赏型、科普型、采摘型、务农型的农业旅游项目,丰富农家乐的内涵,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和水平。
结合贵州省相关林业产业规划,改变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变伐木为护林,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创出一条以森林旅游出经济效益、森林旅游促森林保护的发展道路,创建森林资源生态化保护开发的富民新模式。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着力完善森林公园的管理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形成发展合力。推进各种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有机结合,开发原始森林探险游、避暑森林生态游、森林体育游、森林养生游、“森林人家”体验游等产品。
大力配合《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旅游促进工业转型。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形成一批“贵州制造”工业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对符合条件的工矿企业、生产基地进行改造以及对规划新建工厂设计进行引导,增加旅游元素和配套功能,提供包括工业生产参观、修学教育、产品制造体验、旅游购物等各种旅游服务,推出一大批工业旅游精品。
重点依托贵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河运文化(川盐入黔)等文化优势,通过艺术品牌的引进提高贵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造贵州独有的文化艺术品牌;组织全国性专项文化交流会议、论坛,搭建贵州与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大力对接《贵州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三产依托旅游延伸,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主体、商贸为动力,通过培育商务会展、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等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产品类型,多元素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贵州“商旅”产品链。扶持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旅游商品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集中资源,建设旅游集聚区
通过优势资源集中、土地集约、政策驱动、项目集聚的产业开发模式,重点建设四类旅游集聚区,从中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产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旅游度假区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鼓励发展市州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集文化传承、遗产保护、休闲度假、服务支持、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旅游度假综合体。重点培育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泛荔波旅游综合度假区、梵净山国际生态旅游区、赤水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百里杜鹃旅游度假区、马岭河—万峰林生态文化旅游区、乐湾国际温泉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锦江综合旅游度假区、三板溪湖旅游度假区、阳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习水黔北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建设以贵阳全国避暑养生养老基地、凤冈—湄潭茶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国凉都国际休闲养生城、石阡健康养生示范区、玉舍亚高原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等为代表的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
依托原有古镇和古村寨群落,在中心区域建立集文化体验、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雷公山古苗疆文化旅游区、黎从榕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三都水族文化生态体验区、务川—道真仡佬文化体验旅游区、贞丰布依族民族文化度假区、黄果树苗岭屯堡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
实现旅游业与历史文化、商务会展、影视娱乐、游戏动漫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培育贵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茅台文化旅游区、贵阳阳明文化产业园、中国(遵义)长征文化博览园、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赤水河盐运文化产业园、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施洞原生态苗族文化产业园、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黔南福泉宾化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综合体、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贵州多彩文化万象旅游城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以品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引领全省旅游发展。重点培育以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三穗生态文化旅游城、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茂兰喀斯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习水中国丹霞谷旅游度假区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湄凤余”中国茶海文化旅游区、乌当“泉城五韵”精品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农业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