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根火柴摆成两个菱形,问只能动其中两根火柴,如何将两个菱形变成一个菱形?答:移动其中一个菱形的下部两根火柴,将其改成“1”和“个”两个字,连起来读就是“1个◇”。近日,一道小学奥数题在网上热传,解题方法之诡异让大批网友直呼“阴险”。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阴题”。有人认为这样的题目误人子弟,也有人认为跳脱一般模式的题目能起到拓展思维的作用。
“阴题王”网络人气高
称做阴题能开发智力
这道“1个◇”的阴题出自学而思中小学网校,这是一家中小学网络远程教育平台网站,采用高清视频录制技术,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服务。在其中一个名为“小学数学同步满分班例题讲解”视频中,从7分45秒起,该网校数学老师崔兆玉站在屏幕前,他身后的电子黑板上写着“每周一题:阴题大王到来”。视频中,崔老师眉飞色舞地讲解了如何将一道数学题以解语文题的方法破解,在最后得出“1个◇”时候,崔老师自己都忍不住问:“是不是有点阴呢?”看完这段视频,很多网民留言称出题者太过“阴险”,该题目也被网民戏称为“无节操”数学题。
记者发现,该视频所属网校似乎有意在力推崔老师的“阴题”。崔老师开设了自己的“每周一题”栏目,收录了数十道数学阴题。记者看了其中一条视频,很多题目的答案都让记者有种“额!这也行?”的感慨。“阴无常式,水无常形,此为之阴题也!”视频中,崔老师时常在报出解题方法后得意地提醒学生,解“阴题”要动用数学中的综合思维!而该网校网站在“阴题”视频的介绍以及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在传递着一个讯息,诸如此类让孩子为难、家长发怵、大学生挠头的“阴题”,可以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并且宣称“学生看了崔老师的阴题视频后会莫名兴奋,明白解题方法后捶胸顿足,课堂气氛无形中被烘托出一个又一个高潮。”
该“阴题”视频在网络上被数十万网友评论、转发,并引发热议。网友@麦兜mami则大呼,果然是阴题,唉,累坏祖国的孩子!网友@逗逗拐认为,这属于脑筋急转弯范畴,拿这种用偷换概念的手段得到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做有点误人子弟。网友@炫村姑庆幸自己上小学没遇上这样的题,否则肯定辍学。
不过,网友@烟波徒觉得这样的题很好,“中国人的创造力不行,就是因为想问题模式化、教条化,你不要看这个老师讲得有点‘二’,但确实是教育孩子的好案例。”网友@Rondoro则认为,类似崔老师出的阴题只是活跃课堂气氛使用的游戏而已。网友@晓钟残漏曾做过几年义务教辅的出版,他表示最近网络热传的“阴题”,多安排在初中、小学各科同步类教辅的课外练习题中。“出这些题的辅导书多以拓展儿童思维和智力为噱头介绍他们的阴题。”
家长纷纷吐槽:各学科都频现“阴题”
题目:1.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2.黄花岗起义第二枪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3.黄花岗起义第三枪谁开的?
A、宋教仁 B、孙中山 C、黄兴 D、徐锡麟。
答案:三题全选C。因为教材中有说到“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
崔兆玉的“阴题”视频在微博热传后,不少家长也纷纷发博列举其身边的“阴题”。南京市民王女士晒出了上面这道她儿子前不久遇到的3道历史“阴题”:“我儿子遇到过3道历史阴题,绝对让人崩溃!这也太抠字眼了吧?”
前些日子,儿子上小学五年级的陈女士,心血来潮看了儿子做的一道奥数题:有3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每组数字都因一个共同规律而归为一组,请说出规律。答案令人大跌眼镜:(1、3、7、8)读音都是第一声;(2、4、6)是第四声;(5、9)则是第三声。“这哪是数学题啊!”陈女士感叹。
陈女士表示,目前她已把儿子的奥数班停掉了,“与其让他整天做这种题,还不如多看些书”。陈女士觉得,题目要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必须以激励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宗旨。“这种题目,孩子很难解得出来,长此以往,难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求知欲,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很难,变得厌学。”陈女士说,她的儿子现在天天在家看书,因为儿子觉得看书很有收获。
记者在网络上检索“阴题”后发现,网友贴出的“阴题”涉及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多个学科。
各方讨论“阴题” 观点大不同
“阴题,原来还有这么一说!”不少专业人士对于“阴题”一词还比较陌生,但对其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看法持不同观点。
反对:“阴题”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莘塍实验小学老师叶琴认为,这些所谓的“阴题”有部分只能作为我们大人饭后茶余的轻松话题,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有部分所谓拓展学生思维的“阴题”,也只能让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偶尔去见识一下,知道有这样的解题策略、方法就行了。
锦湖实验小学老师白雷一看到“1个◇”这个题目,就表示太匪夷所思了。“这其实是一种趋于对脑筋急转弯和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一个真空领域的一些思考。真正数学学科的思维发散性的练习不能依靠这种练习来实现思维的发散,相反过多接触这类不走寻常路的题目,反而对以后在检测学业成绩时,会造成理解和处理题目所表述的意思产生一定的偏差,致使对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书面测试中。”白雷举例说:“就拿平时非常常见的小学数学低年级习题‘1+1=?’来说,部分孩子由于受媒体节目的影响,就非常兴奋地写出‘1+1=3’、‘1+1=0’等等诸如此类的答案,并且个个都理由充分。这并不是说孩子的思考是完全错误的,但是现行的基础数学这个庞大理论体系是在‘1+1=2’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倘若这个被颠覆,那么整个数学体系将会处于瘫痪。所以我认为此类阴题,也许可以作为趣味休闲之用,如果真要用到常规的数学学科的教学之中来,还需慎重再慎重。”
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吕志明则直言,这类题无益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他不提倡学生做过多的“阴题”。吕志明就“1个◇”这个题目表示,这是一道图形题,应主要考察图形特征以及规律,用“1个◇”作为答案,连考察什么知识都不晓得了。“这种题目可能连大人甚至数学家都想不出来,对学生没有帮助。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载体很多,并非一定得通过这种所谓的‘阴题’。”
赞成:适当训练可发散思维
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李教授则表示:“题目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希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此类题如果不是必做题,以趣味题等形式出现,倒也未尝不可。”
南京天正小学副校长张高洁觉得“阴题”作为中考或高考等选拔性的考试试题显然不合适,但如果当娱乐,这类题目其实对中小学生还是有一定益处的。“题目中出现学科交叉,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这种题目很容易给孩子留下‘无意记忆’,这种记忆的效果是最好的,比如‘1个◇’这道题,相信做过的孩子十几年都不会忘,至少我听了以后就印象很深。”
记者手记:
记得上月在微博上曾广为转载一道违反交通法规的数学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广州一小学4年级学生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该学生的妈妈将题目和答案发在了微博上,被广州交警官方微博转发并评论:完全正确。
我们无法得知出这道题的数学老师如何评分,但许多网友对此“神答”均是拍手叫好。该学生的答案虽合情合理,却是属于答非所问,和题目要考察的目的南辕北辙。它尽管立足于数学,却远超于数学。在应试教育的当下,我们总有一个定势思维,只要老师出的题,一定有个标准并可衡量的答案,但其实未必。学生能“合情合理”地去推翻“不合理”的正确答案,这不失为一种可贵的逆向思维。
然而如果老师出的题过于无厘头,“变质”了题目,无法考察所学知识,让学生想不到答案的话,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无法获得学习的成效。因此老师出题更要具备教学素养,让学生可以切实在做题中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一定的思想内容。
链接:
小学怪题举例
1.用蓝笔画5个圆圈,打一个成语。答:无孔不入(五个孔,蓝色的英文是blue,连起来读是“无孔blue”)。
2.一头牛带着青蛙去超市买东西,它们买了啥?答案:“木瓜”。牛只会叫“哞……”青蛙只会叫“呱”,连起来是“木瓜”。
3.阿拉丁的哥哥有几个?答:3个(阿拉甲、阿拉乙、阿拉丙)。
4.一人有3个,二人有4个,三人有5个,四人有7个,五人反而有6个,问这是什么东西啊?答:笔画数。
5.分析下面的句子,填“笑了”或“没笑”在括号里:她差点没笑。( );她差点笑了。( );谁说她笑了?( )谁说她没笑?( );没有人说她笑。( );没有人不说她笑。( )
(记者 钟晨晨 整理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