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成立了几个学生社团,招纳学生会员若干。其中某社欲课外召开会员大会,尽管已通过网站、短信、公告牌等渠道发布消息,但来开会的学生会员只到了一半,半数班级未有人参加会议。这些未到的学生去哪里了?大多被留在教室里“加班加点”了,当班的老师舍不得“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或上新课或讲考卷或写练习。
即使是社团组织的屈指可数假日校外活动,也有许多学生因为要参加校外补课,难以成行。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以为社团活动跟考试关系不大,还不如多做几张试卷来得实在。在应试压倒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下,社团活动又算得了什么?拿得出闪亮的分数,才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才是家长的期盼。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如今还有多少学校在课外和校外开展社团活动?安全问题固然是个因素,更多的似乎是腾不出时间。幼儿园、小学尚好,毕竟没有升学压力,有的也会安排就近的公园、广场等进行春游和秋游,虽然略胜于无,总比关在校园和家里强,多少也走入了大自然,放松欢乐了一回。初中生、高中生,基本上想都不用想了,学习都忙得焦头烂额,哪里还有心思谈什么社团活动?
“死揪”、“苦读”、“打疲劳战”,课内课外不断地上课、补课,难道这些就是战胜应试的唯一法宝?且不说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即便是机器也得要休息要加油。成天困于书海题海里,被知识和答案高强度地缠绕着,来不及喘息和调节,这样的学习会有效率吗?众所周知,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劳”不“逸”,除了败坏学习胃口,还带来身心俱惫乃至影响健康。与其让学生于“学海无涯”中困苦不堪,还不如把学生“放行”,暂且抛开课堂和学业,调节心情和节奏,何况有时候“社团活动”更是一种学习。
这便使人想起“圈养”和“放养”的教育方式。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处于“圈养”状态,大都宅在教室和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犹如温室里培育的花朵弱不禁风,到大学里还要学“爬树”。缺少了大自然中的“摸爬滚打”,缺少了心灵的自由自在,缺少了一定程度上的“放养”,这对一个学生身心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无疑是一种严重缺陷。强健的体魄、开阔的心胸、耐挫的意志,或都同“放养”与否息息相关。
当岁月流逝,说不定留存记忆中的,是当年被“放行”的点滴和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