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江人文系列⑩
最美古道 万种“枫”情
■记者 林 晓
在上两期的《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里,本报报道了浙江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泰顺县和文成县交界地的飞云湖。文章介绍了飞云湖的来历;在上世纪飞云湖曾出现的“云江风帆”的美景;飞云湖景区之一的双龙景区;“珊溪”地名的来历;还提及了《文成县志》上记载的“瑞安爱情”……
接下来的两期《飞云江人文系列》,记者将带您去泰顺县、文成县走一走、看一看经过这里的流域,与曾经发生的故事,继续来关注母亲河飞云江中上游的传奇。
从“十里一铺,
五里一亭”讲起
明清时期,从泰顺通往温州的官道,也就是驿道,大部分是沿着飞云江两岸行进的。
沿途每隔十里设一铺舍,从泰顺罗阳出发,有县前铺、赤坑铺、上稔铺、陈岱铺、洪口铺、周坑铺、莒江铺、新塘铺、白水漈铺、方岙铺,共10铺。过第10铺后,进入瑞安(今属文成县)县境,直至温州府城,全程约185公里。
瑞安的老年人都知道,一般十里设一铺,五里设一亭。那么,“十里一铺,五里一亭”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已经知之甚少了。上了年纪的瑞安人仍有将“铺”作为计量单位来说的。比如有“瑞安到九里还不到一铺地”的讲法。
所以,写到这里有必要先来普及一下“铺”、“里”(也叫市里和华里)、“公里”这几个计量单位。
古代的“里”和现在的“里”长度有所不同,周制以八尺为一步,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古代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周秦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415米左右。清光绪年间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180丈为一里,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32米,一里就等于576米。
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计算,现在将一里作500米计。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两里地等于一公里。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明代政府用于交通邮驿的设施有三种类型:一是驿传,二是递运所,三是急递铺。急递铺传送军政公文,各铺接力,昼夜不停。
清代中叶以后,泰顺县百丈水运兴起,在大雨涨水时候,木帆船顺流而下,当天可达瑞安县城。同时,官马大道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先的罗阳出发经岭下、岭头铺、下稔、洪口、包垟进入文成到温州,改为罗阳出发经三滩、洋坑头、章坑、南峰、朱岭头等地抵百丈(另一说法是经三滩、百丈坑、篛坑头、恭坑、朱岭头到百丈),再乘船从瑞安到温州。由百丈乘船到瑞安计124公里,瑞安乘船到温州府城计35公里,路程合计约189公里。
虽然我们无法详实地计算出这189公里中,在瑞安境内有多长的路程,但飞云江作为古时水路运输的重要途径,无疑是其中最长也是最险的一段。
“迢迢罗阳,如在天上”
在泰顺司前溪与洪口溪两条溪流的汇合之处,溪水注入飞云江,称为百丈口,简称百丈。清代泰顺进士董正扬在《百丈谣》中这样描写道:“百丈百滩,一滩一丈。迢迢罗阳,如在天上。”
这条罗阳至百丈的道路被称为“温州大路”,是清中叶以后泰顺县城罗阳到温州的必经之路。据说宋初有人从飞云江下游的平阳坑滩脚,上溯至该地要经过99滩(丈)。
明崇祯《泰顺县志》记载,明时就已设有百丈口市(集市),但飞云江航运正式兴起还是清朝中叶。民国初期百丈埠已是船舶密布,百丈口在当时也成为闽浙交界的景宁、寿宁、柘荣、庆元等7个县的物资吞吐口岸。抗日战争时期百丈商埠繁荣达到了顶峰,一时江面上百舸争流,排筏如梭。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灵秀珊溪》所记载:“昔日珊溪为飞云江中上游主要埠头地,上通泰顺,下达瑞安。上世纪60年代全盛时期,有木帆船70艘,那时的云江风帆是令人心醉的美景!”
文成与瑞安是“共饮一江水”的兄弟关系
翻开《瑞安市水利志》与《飞云江志》,瑞安飞云江与文成县水系的相关记录比比皆是。
在历史上,文成县原是瑞安所辖的一部分,文成县名取自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的谥号。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明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成”,这便是文成县名字的来历。
据《文成县志》记载:“民国35年(1946年)12月,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文成县。民国37年(1948年)7月1日,文成县政府成立。1949年5月8日,文成县解放。1958年10月,撤销文成县,和瑞安县合并。1961年9月,文成县又从瑞安县析置。”
应该说,文成与瑞安的渊源很深。
《飞云江志》在第二章《支流》中介绍,飞云江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在文成县的就占了4条,分别是莒江溪、峃作口溪、泗溪和玉泉溪。可见,在飞云江的两岸,文成与我们瑞安确是“共饮一江水”的兄弟关系。
日前,记者随文成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局长、文成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刘万斌,以及文成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市场管理科科长陈增清和文成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工作人员一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飞云江中上游。
刘万斌是土生土长的文成人,他是刘基的第23代嫡孙,对这方土地有一份与生俱来的自豪。“让我们来介绍文成,你找对人了。”刘万斌说。
从红枫古道走近文成
在人们眼里,有关文成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是与红枫古道相关。提起文成,我们的脑海里都会闪过这条种满红枫树的山路。那么,这里的红枫是怎么来的呢?
据《飞云江志》的《泗溪》一节介绍,泗溪又名大峃溪,位于文成县大峃镇。因大峃河段有泗水汇流,故名泗溪。主流出大峃之后,在峃口入飞云江。
沿泗溪上溯,有一个村庄叫岭脚村,左边山上的山岭叫大会岭,它就是文成最有名的红枫古道,约5公里左右,是沿途欣赏红枫最密集的路段。这里苍劲的枫树华盖盘郁、绵亘成廊,直上刘伯温故里南田山。
文成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工作人员刘建斌介绍,古时,文成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山里人柴米油盐等一切生活必需及山货山珍的出售,无不靠肩扛扁担挑。特别是到了酷暑天,骄阳当空,烤得人臭汗满身,弄不好还会发痧中暑。
于是,人们在用块石堆砌山道的同时,路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栽上枫树,天长日久,便成株株两人合抱的古枫,护路枫林长似龙,在深山中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人们珍视古道上的枫树为“风水树”,谁也不能乱砍伐。虽经岁月沧桑,改朝换代,枫树仍顾自成长壮大。“在‘大跃进’年代,那时为大炼钢铁而大砍树木,古道上的枫树亦无伤损。可见,大家心里是爱护红枫的。”刘建斌说。
据了解,文成的红枫古道多且长,单单刘伯温故里南田山就有9条,其中以大会岭、苔岭最为著名。苔岭沿山冈盘旋而上,有36弯3000多步台阶,较为险峻,是有冒险精神的年青人乐意去的地方。
相关阅读
文成“万种枫情节”
每逢深秋,山中丹枫似火,吸引不少的游客纷纷上山赏枫叶。去年,文成的“万种枫情旅游节”已成功开办了第五届。
在文成,保存完好的红枫古道有70余条,风格各异。其中县城周边分布着大会岭、龙川岭、松龙岭、岩庵岭、猫狸擂岭等几条大的红枫岭。由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风景名胜》杂志社主办的“30年中国最美风景”大型推选之“浙江最美”评选活动中,文成红枫古道获得“浙江最美古道”美誉,在《环球人文地理》杂志中被评为“浙南最浪漫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