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秀的作品遇上挑剔的观众
读者谈《温州一家人》的缺失之处
■记者 林晓
在上一期的“《温州一家人》好眙兮”栏目里,本报刊登了“读者谈《温州一家人》的缺失之处”。读者纷纷来电“吐槽”,有读者说电视剧的某些剧情太过繁缛,也有读者批评说,“打着温州一家人的牌子,演的是北方的一家人。”
打油也打得太漫长了
在第14集《温州一家人》当中,周万顺在火车站帮助的6个陕北人,是负责给陕北招商引资的,他们写信给周万顺,希望周万顺能够来陕北开油井。周万顺在其中看出商机,带着四眼就直奔陕北。陕北招商办对于周万顺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周万顺更是热血沸腾。经过考虑,周万顺摩拳擦掌,决定在陕北好好干一场,成为中国的“石油大王”。
就是从这里开始,剧中的周万顺开始了漫长的“打油事业”。读者钱女士在电话中说,后面的20集中,他们一家人都遭遇了太多的困难。尤其是周万顺,去陕北打油,一打就是20多集,在前10集里,他都不断取得了成功,但后20集里就只讲一个石油了,还一直失败。“钱花光了,老乡因欠债自杀了,最后只能成为一个要饭的。”钱女士感叹打油这情节太过于繁缛漫长。
读者小周谈起周万顺时,也觉得“打油”这场戏实在过于漫长。他说,周万顺让银花卖掉效益不错的纽扣厂,砸锅卖铁凑了钱去陕北投资第一口油井,结果血本无归,接着回温州又变戏法似的筹集了好多个一百万,开了第二口井、第三口井、第四口井、第五口井……结果是开一个赔一个,后面的剧情是四眼跳楼自杀,老婆气得要离婚,他自己在陕北讨饭,要不是最后阿雨给了他一笔钱翻身,他就要饿死在那黄土高坡。
网友“雷打不倒风吹去”坦言,周万顺这人我看着有些看笑话的成分,倾家荡产了还一味想钻油井,看不清形势,主要还是因为没什么知识。他女儿就好很多,懂得变通灵活应对。当然,也可能是编剧想通过对比,来体现两代人在不同创业环境下的不同结果。
是温州一家人还是北方一家人
事实上,周万顺也是从“打油”开始,来到了北方生活。
在第14集中,周万顺打了个电话给银花,说要把温州的房子卖了换取现金。一向最看重“家”这个概念的银花立刻就着急了。
此后,周万顺再一次到内蒙古找麦狗借钱,但他吃惊地发现,麦狗窝在一间又黑又破的房子里给人配眼镜。周万顺这才知道,上次他前脚刚走,他给麦狗修理的插座就发生短路引起大火,麦狗整个眼镜铺子都付之一炬,女朋友小丽也因此离他而去,此时的麦狗几乎一无所有。
这些场景全在北方,包括之后漫长的“打油”事业,也在讲北方的事。读者钱女士说:“这明明是打着‘温州一家人’的牌子,演的是‘北方一家人’的故事嘛。”
读者小周说,第15集之后的《温州一家人》,让人越看越窝火。“前几集还有那么点温州的味道,后面就越看越没劲了,耐着性子看完以后,觉得这电视剧简直在瞎编乱造。阿雨他们几个长大后,剧中除了台词中非常做作地反复强调自己是温州人以外,其他基本和温州没什么联系了。”
北方演员演不出“温州味”
很多温州本土的观众看了电视剧之后说,《温州一家人》里的演员“区域性”选择不对,北方演员多,温州本土的演员少。这既然是讲温州人的故事,那里边的演员就应该都由温州人来演。
本报读者孙先生表示,剧中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影响了该剧的水准。他指出某位演员演技之差,使得这个本来应该站在悲苦之中的独立女性角色毫无光彩,更缺乏说服力。“就像片尾的乐清民歌唱出信天游风味一样,确实,剧情中的‘温州味’太少了。《温州一家人》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电视剧,有精良的制作和故事,却没能把握住温州人的精神内核,平民史诗,还需更加接地气啊。”
读者反映的这些问题,其实可能缘于电视剧中“瑞安场景”太少或演员“温州情结”太浅。记者在温州和瑞安本地的网站上,见到不少批评的语言,基本上是讲少了“温州味”。
放之全国,情况就不大相同。一位网友就说得很中肯。他说:“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外地人能把温州本地人演成这样子,已经不错了呢,我相信他们也肯定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是不容易的。《温州一家人》又不完全是只给温州人看的,这只是一个代表,是改革开放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晒晒穿帮的镜头
有很多观众将电视剧只作为“娱乐”来看,对其没啥要求。当然,也有很多较真的观众,认为其中穿帮的镜头太多,失去了“可观赏性”。
多位读者打电话来说,电视剧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情节中,看到了现代的电动车、电源配电箱、电源插板等用品。
在第4集《温州一家人》中,阿雨在意大利开始了她艰苦的求学生涯,不会说意大利语的她,既听不懂老师课上说的是什么,也无法和其他同学交流。她凭着一股天生不服输的劲头,没日没夜地学习意大利语。
有读者表示,在这场小雨在意大利读书的情节中,外国女孩穿的都是现代款式的服装,可就单单小雨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衣服。“这个帮实在穿大了。”这位读者说。
第5集的后半部,阿雨很久没有吃到牛肉了,但贪吃的大卫拦着不让阿雨吃,阿雨只好半夜偷吃冷藏的牛肉,结果吃坏了肚子。读者小莉说,这时开来一辆救护车,车体上写的居然是法语。“法国的救护车开到意大利来了,真牛。”小莉还说汽车上的车牌不符合上世纪80年代的标准,完全是现代的车牌。
最有意思的是剧中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2003年的事情。阿雨的男朋友参军应该在2010年左右。阿雨出国的时候是13岁,28年过去了,阿雨也就41岁了,这个时间差距的穿帮实在太厉害了吧。”读者小莉说。
方言版配音不地道
事实上,温州广电传媒集团推出《温州一家人》方言版之后,温州的观众看了后就有颇多的议论。本报曾就此话题在本栏目里,刊登过《“80后”、“90后”直言太稚嫩 大爷大妈倒还蛮喜欢》的文章。
据了解,普通话版的《温州一家人》更多地照顾全国观众的喜好,许多瑞安的俗语、俚语在剧中用普通话表达后,失掉了“瑞安味”。所以,推出温州话方言配音的版本,也将更加原汁原味地展现我们的本地元素。
方言版上演之后,很多网友表示剧中的配音太显稚嫩,而且配音本身介入也显突兀。有网友说:“配音之后,剧中的背景音就很难听到,像是硬生生植入的一样,真是糟蹋人家拍的电视剧。”还有网友感叹,“我一听李立群的配音就不对,一点沧桑感都没有,像是个奶油小生说的话。”
当然,在方言版中,所有人都说上了温州方言,也显得不融洽。读者小周就说,就连外国人都说起温州方言来了,听着总感觉怪怪的。
读者孙先生表示,剧中的“麦狗”,用我们方言说应该叫做“娒狗”。过去,父母怕孩子养不大、会夭折,所以故意取个阿狗阿猫的贱名,也有“贱名”好养活的意思,“娒”字恰恰就是瑞安、温州一带对小孩的昵称。“所以,如果将普通话版的电视剧翻成方言版的话,‘麦狗’就是应该叫‘娒狗’。”
当然,在《温州一家人》的方言版推出之前,方言版配音执行导演安建华是下过一番工夫的。据安建华透露,为了给“少年周阿雨”找配音演员,温州电视台通知了市区几所小学,那天来了二三十个小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演讲比赛获奖的孩子,但是进了录音室之后,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些温州孩子都不大会讲温州话,只得全部弃用,最后让温视《新闻联播》主播陈天颖来配音。
“现在的孩子隔代教养,说的都是‘温普话’(温州普通话),现在做这个方言版也正好给温州人的小孩子上上课,学学地道的温州话。”安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