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芷叔其人其诗
■俞 海
瑞籍著名歌唱家姜嘉锵的祖父,是曾任金陵卫戍副司令的姜芷叔。姜芷叔青年从军,长期在外为官,他的生平事迹在家乡瑞安鲜为人知。近日,姜嘉锵寄来一册《瑞安姜芷叔先生诗集》的复印件,他弟弟嘉镳则嘱我为诗集写点什么。这本珍贵的《瑞安姜芷叔先生诗集》,帮助我打开这位瑞邑先贤的人生之门,从这些幸存的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位前辈戎马一生的炬光亮点和儒将风采。
弃文习武,以身许国的磊落壮志
姜之湄(1867-?),字芷叔。永嘉人李丛庄在诗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乡先哲姜公芷叔,少以秀才举,为人气节高尚,磊落有大志。时值国难方殷,危机日促。公慨然以身许国,效命沙场,弃文习武,考入江南陸师学堂。”
秀才从军,为有报国壮志。诗集中有一首《庚子由宁过沪在小广寒听书寓有感》的诗,颇能说明姜芷叔青壮年时期的爱国情怀。
“兵戈扰攘几时休,悲国仲淹再上楼。天子蒙尘遭路劫,昭君出塞抱琴愁。觅无好处容高枕,计有奇人统大球。商女不知今日事,琵琶犹作假风流。”
此诗作于庚子,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时年33岁的姜芷叔,早已从陆军学堂毕业,步入军界为官多年。一次他在上海听书时,有感于国难当头,山河破碎,而上海十里洋场,醉生梦死,繁华依旧,不禁心中百感交集。
古人云:诗言志。思为诗之本,诗为感而作。姜芷叔在诗中追古论今,借诗言志。一个爱国军人的拳拳报国之心,跃然于纸上。整首诗视野开阔,气势豪迈,宛如大江东去。
在另一首《秋怀·次吴声玉秀才原韻》的诗中,我们同样看到作为肩负重任的爱国将领那种胸怀壮志、渴望报国的急切心情。
“秋光明媚鸟声幽,金粉六朝足壮游。万景曾经云过眼,一生只怕雪盈头。山中归隐携双屐,湖上逍遥泛小舟。但恨中原成逐鹿,辽阳战局不时收。”
在这首诗中,作者虽身居六金粉之都的南京,却时刻不忘国家大局,尽管玄武湖上秋光明媚,轻舟荡漾,他关心的是“中原逐鹿”和辽阳战事的结果。
爱憎分明,崇尚气节的儒将风范
中国甲午战败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在列强环伺,国土面临瓜分的危急时刻,身为京陵卫戍副司令的姜芷叔来到杭州,第一件事便是拜谒岳王庙,他在岳飞塑像前,提笔写下《谒岳王庙》和《题铁秦桧》两首诗:
“忠魂尚在大罗天,泥像如生气凛然。孤愤含冤三字狱,西湖便到拜王前。”(《谒岳王庙》)
“屈膝奴颜真愧死,铸成白铁奚容身。假将不朽遗天壤,世世好教骂佞臣。”(《题铁秦桧》)
姜芷叔把拜谒岳王庙作为自己杭州之行首要大事,可见他要效法岳武穆“精忠报国”的故事,履行一个爱国将领的职责。他还灵活运用了跪像背后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之含意,强烈谴责秦桧一伙屈膝奴颜,遗臭万年的丑恶嘴脸,针砭时弊,警示世人。诗风明快流畅,直白通俗,不但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也表现了他自己崇尚民族气节的内心追求。
遍历山川,指点江山的书生襟怀
姜芷叔生长于东瓯名城瑞安,深受当地文风影响,自幼工诗词书画,虽然身为军界统领,骨子里仍是一介书生,戎马之余常常以翰墨自娱。
辄从事戎机凡十余载,遍历名山大川,一切羁愁感叹之言,潇洒婉转,当时军人无出其右。
此言颇有见地。
诗集中有不少山水诗作。作者仄身山水之间,时常胸怀块垒,对景抒怀,佳句迭出,可圈可点。《登鸡鸣寺豁蒙楼》两首绝句便是一例:
“斯楼高耸出台城,槛外湖光照眼明。更有钟声惊梦觉,胸中蒙蔽豁然呈。
广雅中堂建此楼,更阳制府亦时游。名公风度原难企,敢谓傭生未可侯。”
又如《画梅》诗:
“襟期潇洒出风尘,画出梅枝见性真。不信黄庭初写处,广平作赋竟传神。”
作者能诗能画,借梅枝以喻人。梅枝铮铮铁骨,傲雪挺立的英姿,正是爱国军人的真实写照。作者画梅自励,亦隐喻赞美神州大地上一切英雄志士之意。
而在《遇长崎女太文保于大吉丸商轮》和《七月初七日夜,崔潮贤弟来索西女诗债》两首绝句中,则尽现作者在戎马倥偬之间,风流倜傥的书生气概。
其余如《秦淮杂咏》、《申江即景》、《京江即景》、《访随园旧址四绝》、《桃花浪》等诗也都发自胸臆,写来挥洒自如,值得品味。温催青法的发明,表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间的关系已有较深认识。人们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来调节生物制种过程,这为生物的繁育提供了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特别要指出的是,《永嘉郡记》中《永嘉有八辈蚕》的记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低温催青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近1600年,其叙述详尽、准确,反映了温瑞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温瑞人民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缕缕乡思透笔端
乡思和乡愁是历代诗人的永恒主题,姜芷叔也同样绕不开这个主题,从诗集中仅有的几首思乡诗中,我们不难看到长期羁居客乡的他,心中溢满浓浓的乡思与乡愁。
《思亲》:“堂上承欢二十年,而今色笑两悠然。白云在望亲何在,独抱衷肠泣昊天。”
《思兄》:“宦游江南羁七载,况味频尝蔗境甘。安得觞飞春月夜,天伦乐事叙家园。”
《己酉中秋赏月有感》:“团聚家庭别有天,儿童拜饯月中婵。一方香酒供杯鼎,十样果糕设几筵,羯鼓催如祈乐岁,霓裳咏似学逃仙。悲离此日才欢合,前后江南十四年。”
前两首绝句,作者向我们诉说了自己从二十岁离乡后,在沪杭一带军中供职时的思乡之苦,“白云在望亲何在,独抱衷肠泣昊天”,回首当年“堂上承欢”的那些日子,犹如“品尝蔗境”,难以忘怀。读来令人热泪盈眶,顿生无限同情。
后一首诗作于己酉年,即宣统元年(1909),这时,姜芷叔已经人过中年,客居他乡也已14个年头了,寂寞孤独的他终于迎来了中秋团聚的一天,回想儿时“拜月中婵”、“香酒杯鼎”、“羯鼓祈岁”,全家欢度中秋佳节的热闹情景,犹历历在目。“悲离此日今重合,前后江南十四年”,人世上总是离多聚少,团圆的日子是何等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