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们身在他乡心怀家乡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记者 黄丽云 林长凯
“忙活了一年又到了这一天,再远的路程咱也回家过个年,奔波了一年又到了这一天,再大的风雪咱也回家过个年,家中有老爸等咱的心,家中有老妈盼咱的眼,家中有为咱烫热的酒,家中有为咱烧好的饭……”一首《回家过年》唱进了无数游子的内心。
回家过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过年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今年我市许多在外的游子们听从心的呼唤,回乡过新春佳节,在家乡体会到了浓浓的乡情和年味。
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
数着江上的桥说着家乡的好
2月15日,世界温州人大会在温州召开,著名的瑞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姜嘉锵应邀回温州参加会议。2月14日上午,姜嘉锵夫妇带着儿子、孙女,三代人从北京飞抵温州。到达瑞安后,他们稍作调整,下午就马不停蹄和他的兄弟们一起上坟祭拜长辈。
“瑞安是我的家乡,每次回来都有特别深的感触,这次回来时间特别紧,只去长辈的坟前祭拜了一下,不管多忙,孝敬长辈这个传统美德都要传承下去。”姜嘉锵动情地说,如果时间宽裕些,他就会到瑞安街头走走,拜访儿时的伙伴。
姜嘉锵1935年10月出生于瑞安原城关,老家住县前头,目前任职于中央民族乐团,擅长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曾这样称赞他:“他是中华民族声乐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打开了歌唱新境界。”
每年春节期间,姜嘉锵都非常忙,要参加各种演出,几乎没时间回瑞安与亲朋好友相聚,一起过年。“我1950年就离开瑞安了,瑞安留给我的主要印象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东西。家乡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一年比一年好,我很高兴。”姜嘉锵特意用瑞安话对记者说道。
姜嘉锵说,看到家乡人,听到家乡话,就感到非常亲切。在上山的路上,有一个路人看到他就对身边的人说:“眼前这个人好像姜嘉锵啊!”“不可能,你一定看错了,我昨天还在电视上看到他。”另一个人回答道。在旁边的姜嘉锵恰好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就走上去,热情地说:“我就是姜嘉锵,我这次是来温州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的,在开会前抽空和家人来长辈的坟前看看。”姜嘉锵同他们边走边聊,拉家常,完全没有一副著名歌唱家的架子。
上完坟后,站在锦湖礁石村的山上眺望远处的飞云江,姜嘉锵欣慰地说:“家乡这几年的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从飞云江上大桥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的确,近10年来,飞云江姐妹桥、沈海高速公路飞云江大桥、瑞安大桥……这些见证瑞安经济发展的大桥横跨飞云江两岸。
这些桥让姜嘉锵想起自己童年时坐船逃难到飞云江对岸的情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打进瑞安城里,那时江面上没有桥,只有5岁的爷爷就是在这里坐小木板船到飞云江对岸的亲戚家里避难的。”他指着远处飞云江上的大桥对孙女说,现在江面上架起这么多桥,而且一座比一座好,现在飞云江五桥也快要建好了,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强了。孩子,这里是你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故乡,要时刻想念故乡。
姜嘉锵,心里一直存在着“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的信念。
商人郑国庆
路途再难也要回家过年
除夕晚上,在高楼家家户户都准备欢喜吃年夜饭、看春晚的时候,郑国庆却还在从安徽回家的路上。
郑国庆说,因为他在安徽开服装店,年前正是生意最火的时候,所以根本就没办法提前回家,想着开车回家只需7个多小时,那就过年当天开车回家,刚好能赶上年夜饭,但是不巧的是,车子在要上高速的时候抛锚了,临时跑了好多地方,询问火车和汽车发车时间和售票情况,但是临时买票,根本买不到,大家都急坏了。
最终,爱子心切的父母决定,亲自开车到安徽将郑国庆夫妻接回来。郑国庆父母下午16时从高楼出发,接他们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6时许了。“就这样,我们家的年夜饭安排在了正月初一,而不是除夕夜。”
郑国庆回忆,耳边听着早起的乡亲们的问候声,眼中见到再熟悉不过的建筑和面孔,顿时感觉一夜奔波的疲劳减轻了许多,那颗一直不安定的心也安定了下来。
为什么一定要回家过年呢?知道郑国庆回家旅程的艰难后,有不少朋友这样问。“想回家啊。”郑国庆理所当然地回答。
郑国庆夫妻有一个一周岁多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妈在家照顾孩子很辛苦,到过年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团聚,我们是一定要回来,多陪陪他们;孩子平时不在自己身边,没办法照顾他们,过年如果还不回来,那真是太愧对孩子了。”郑国庆说。
郑国庆夫妻将更多时间留在了家里,和爸爸妈妈聊聊家常,陪孩子玩玩游戏。“我去年正月去安徽的时候,孩子才一点点大,现在都已经会跑会跳了,嘴里总是‘啊,啊’地叫着,如果什么事情不顺心还会发脾气呢。”讲起孩子,他们有讲不完的话。
正月初八,郑国庆就又要出发去安徽了,他很舍不得。“在外好好努力打拼吧,早点事业有成,就可以早点接父母出去住,或者回来开店,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过年也能顺顺当当的,不用再像今年这么折腾了。”
年轻的华侨黄益宝
很想和村民下田种菜
刚到腊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益宝就开始为回国准备,准备爸妈以及亲朋礼物,香水、巧克力、手表……边准备边想象回乡后的情景,脸上的笑容也灿烂了许多。
腊月廿四,黄益宝从意大利飞回瑞安,他2008年出国后,就没机会回家过年。“在他乡久了,就分外想念家乡,每年过年都很想回家,但是刚到外面,一切都没有稳定,而且我是厨师,餐厅在农历新年又不放假,所以直到今年才有机会回来。”黄益宝说。
黄益宝是一位80后,小时候在枫岭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十几岁后跟随母亲定居塘下。见到黄益宝时,他背着一个双肩包,戴着墨镜,很潮的装扮。外表很潮的他,实际上是一个很怀旧的人。他说,他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在山上的日子,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在稻田里打滚,去山上摘野果,在长辈们做农活时,帮他们打下手。
在黄益宝的背包里,IPAD、相机是一定会放的,每到一处,他都会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他说,他要利用在瑞安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地记录瑞安,在国外才好有具体的念想。
“老家的房子已经不在了,我最近正准备去老家的山上野营,自己带上食物和帐篷,找上当初的一帮老朋友,去老家那边待上两三天。”黄益宝说。
那两三天里可以做的事情,黄益宝都已经想好了。他说,他可以换上村里大叔大伯的衣服,和他们一起下田,种点蔬菜;可以借用他们的灶台,自己用柴火烧东西吃;过年期间大家会捣年糕,到时候还可以吃到新鲜刚出炉的“年糕奶”;如果天气好,晚上可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然后将所有的过程都用相机记录下来。“在异乡生活久了,特别想多体会一下老家这种纯朴的生活。”
2008年,黄益宝在出国前,就到老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当时就拍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就是我在国外的精神食粮,孤独、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老华侨伍国雄
家乡的路宽了楼高了
“每次回国不仅感受到故乡亲人的热情,还能听到让人魂牵梦绕的乡音,更能深刻感受到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旅居意大利10多年的伍国雄说,只有在家乡过年,心里才感到踏实。
伍先生出国前在老家锦湖街道打散工,上世纪90年代末和妻子到意大利谋生,目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从事日用品销售生意。今年春节是他们第3次回瑞安过年。“与3年前相比,这次感受完全不一样。时代在进步,家乡的路宽了,楼高了,环境好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变好了,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烧着进取创造的激情。”
春节前后这几天,伍先生和妻子忙得不亦乐乎,白天去街头逛逛或与久违的亲朋好友聚会叙旧,晚上则在家里与家人一起做汤圆,备年货,吃团圆饭,看春节晚会等,重温一下家乡过年的习俗。“用瑞安话与亲戚朋友聊天,感觉非常亲切和温馨,回家的感觉真好。”伍先生满怀深情地说,故乡是所有海外游子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尤其是过年时的热闹场景,在国外是永远感受不到的。春节回家过年,是对游子们多少次梦回故土的慰藉,也是为他们继续在异乡工作、生活“加油”的良机。
伍先生有两个女儿,现在都在国外留学。伍先生说,明年春节也要带孩子们回瑞安过年,让他们感受一下家乡浓浓的年味,增强他们的家乡归属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