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压岁钱”变了味
■项建达
近日,有关“压岁钱”的话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杭州11岁小姑娘,靠每年过年收的红包,银行账户上已经存了20万元”,“南昌2岁娃过年变成了‘万元户’”,“石家庄10岁男孩拿压岁钱炫富,遭同龄孩围殴”……
春节,长辈给晚辈派发压岁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其寓含着压住邪祟、去殃除凶之意,饱含着对晚辈的美好祝福。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一路攀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毛几块,到前些年的两三百,再到现如今的成千上万。红包越送越厚,数额越来越大,人们的心情却是越来越纠结。压岁钱,似乎正慢慢地变了味。
笔者认为,压岁钱无非就是讲个“彩头”,图个吉利,不在于金额的多少,而在于其中寄予的情意,感情到了就可以了。就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虽然也都有送孩子红包的习俗,但绝对比中国人“吝啬”,他们量力而行,适度派发,一般压岁钱仍在二三十元“低价位”运行。反观我们的“中国式给压岁钱”,无论是杭州坐拥20万的“小富婆”,还是南昌2岁的“万元户”,无论是7天收39个红包累计2万余元的成都娃,还是拿压岁钱炫富的石家庄男孩,其背后无不潜藏着盲目攀比的心理。当人们把压岁钱当做攀比的一种资本时,它也就脱离了原有的本意了。
因此,作为一位负责任的家长,首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教育孩子学会惜福感恩,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压岁钱,让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比如给长辈购买一些节日礼物,比如建立一个“爱心银行”,给有困难的人进行爱心捐助,让压岁钱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反馈。
文明过节,让压岁钱回归其温情、朴素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