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瑞安文物馆 复兴徵君玉海楼
忆瑞安博物馆创始人之一——杨立
■杨欧同
瑞安新博物馆将要开放,由此,笔者不由自主地怀念起瑞安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杨立。
杨立(1911—1990),字有光,又名式荣、宣荣,瑞安渔篁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理学世家,他的父亲是杨筱衢(儒医,古玩专家),他的远祖则是杨景衡(永乐元年任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
杨立从小受父亲和姨丈孙仲容(玉海楼主人)处世思想的熏陶,爱好陶瓷考古、金石书画、种花养鸟;承家学、精医道、炼丹药;博览群书,通兵经、推术数、究地理。著有《孙子图翼》、《术数荟萃》、《庚盘精释》等家传道诫经术。
15岁时,杨立考入瑞中,正取甲等第一名;16岁时,他因母病亡肄学在家学医;25岁,转为文教,历任瑞安典学、沈岙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继任塘下上韩国民学校校长;1949年8月,他从本县国民学校校长训练班毕业(当时,乡镇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需要一大批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来担任校长职务,故特设校长训练班)。毕业后,按上级指示,杨立创办塘下上金小学,任代理校长。
在1935年至1939年抗战期间,杨立同时还在莘塍里学乡开设诊所,悬壶济世;1951年,他获得执业许可证,初受聘于中国人民银行瑞安支行,任其医务室的中医外科医生;1954年,他又受到瑞安人民医院聘用。他还是一名优秀的瑞安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城区分会会员。
重建“湖滨公园” 创建“三八公园”
1951年,受金鸿庆县长(解放后瑞安县的第三任县长)之邀,杨立和邱影心(考古和篆刻爱好者)等人一起重建瑞安“湖滨公园”,一直到“文革”前无代价地为公园做养护与修葺工作。1956年,创建瑞安“三八公园”(位于水心街居民区金鹿芝古宅以北,渔篁街以西,“文革”期间由于乱建风起,公园被用作宅基地)。当年6月,曾捐赠盆景30多盆,花木500多株,以及竹花架、花瓶4套,石墩、石凳等物,为瑞安市的园林建设事业,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作出奉献。
创办瑞安文物馆 复兴徵君玉海楼
新中国成立伊始,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遭到偷窃和流失,有不少珍贵文物流失境外,其他地方的文物流失和破坏情况则更为严重。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大抓博物馆发展事业、文物保护工作。1950年5月24日,《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发布,同年7月6日《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又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又于1951年6月6日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使遍布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护。由此,温州、瑞安的文物爱好者、收藏者也积极地加入保护文物队伍中,杨立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杨立受瑞安孙孟晋,温州夏鼐、方介堪等好友的影响,对文物独钟爱好,并颇有考究。1956年8月,邱影心会同杨立、张宋庼、俞春如等人发动瑞安收藏爱好者,借出心爱的古玩在瑞安“杨宅坦”(位于市区解放中路以北,小沙巷和邮电北路两路之间,即杨叔启、杨厚甫的老房),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瑞安首届文物、书画展览,推动了瑞安人民对文物收藏、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爱好与重视。次年,杨立会同邱影心等人向县府县委提议筹建“瑞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复兴仲容玉海楼,创办瑞安文物馆,使文物保存有更好的场所,又能保护玉海楼古迹。此议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委托杨立与邱影心(1958年3月26日因定性为右派而逮捕,卒于狱中)等人对玉海楼的暂住户进行搬迁,修葺楼院,整理藏书。他们收采民间藏品、捐献,发掘、保护重点文物,并多次去瑞安桐溪、愚溪水库工地,抢救汉墓文物,收集到陶器、石器、青铜器等若干件。
杨立博学多才、酷爱文保工作,对陶、瓷、青铜研究颇深,特别是对瓷器断代准确,并将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俞天舒,使瑞安文博事业日新月异。他参与了《文物考古知识讲义》的编印工作。县领导曾赠联“创办瑞安文物馆,復兴徵君玉海楼”,这正是他人生写照,也将永载瑞安文博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