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村民共同创造了一个如山水画般的村庄
亦垟村:路上干净得找不到烟蒂
寻找最美乡村①
■记者 金汝/文 实习生 王鹏洲/图
远看青山如黛,郁郁葱葱的树木将群山装扮得清新而秀美;春雨骤停,青山披上了一层轻纱般的薄雾;近看村庄古朴、整洁,粉红的桃花为淡雅的村庄点缀出几笔暖色;路面不见垃圾,村道两旁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无论远观还是近赏,湖岭镇亦垟村都如一幅山水画。
在让村容更美的同时,该村正在创建孝文化村,以孝治村,让村民的内心也更美。
编者按:
当我市“四边三化”在加速推进时,我们发现身边也有许多美丽的、有特色的乡村,她们的美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本报今起推出“寻找最美乡村”专栏,大篇幅地报道这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事例、举措和成绩,展现田园风光背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激发更多群众热爱乡村、热爱生活。
欢迎广大读者推荐你眼中的美丽乡村,本报热线电话为66886688,新浪微博为瑞安日报—报料王。
亦垟村概况
湖 岭 镇
亦垟村
◀
地处瑞安西部山区,属湖岭管辖,全村常住户口150户,总人口513人,耕地面积134亩。
以“孝”治村
近年来,该村注重孝文化建设,注重加强和改进孝文化工作,以“孝”治村,深入推进“孝道”文化建设。在上级党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村实施了村庄全面整治工作,并有效迅速地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处处绿树掩映,花草飘香。
屡获荣誉
该村先后荣获“温州市级文明村”、“瑞安市级文明村”、 “瑞安市计划生育先进村”、 “瑞安市级先进党组织”、 “瑞安市级示范村妇代会”、 “瑞安市级生态村”、“瑞安市孝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每天清扫两次 日间巡回保洁
如今的亦垟村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然而,就在五六年前,这里50多座露天茅厕遍布村头巷尾,鸡鸭满村跑,污水遍地流。
村委会主任周焕造说,为了生活便利、施肥方便,大多数村民将茅厕建在房前屋后、道路两边,污水四溢。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缘于2006年该村的“千百工程”建设。“千百工程”建设的第一刀,砍向了50多座露天茅厕。
虽然集体经济薄弱,但亦垟村还是按照每户300元到500元不等的补偿标准,用于村民购买抽水马桶、建化粪池等。
村“两委”的努力换来村民的理解,50多座茅厕全部拆除,同时村里建起了两座公共厕所。
为了确保环境整洁,该村雇了清洁工每天打扫卫生,还建立党员环境整治“分片包干”制度,将全村村“两委”成员、党员、老协成员、村民代表划分四组,每组值班7天,监督环境卫生。
“一旦发现遗漏的垃圾,或者卫生死角,村干部就自己打扫。”周焕造说,三十三溪上游有漂流项目,以前经常有塑料袋、果核等顺流而下,村干部还下河捡垃圾。
该村还制订了《亦垟村村规民约》、《亦垟村环境管理制度》、《亦垟村家禽圈养规定》、《亦垟村“门前三包、门内达标”标准》、《除“四害”工作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定要求,村道路、人行道和街巷应在每天早晨6时和下午15时前普遍清扫一次,日间巡回保洁,做到路面净、边石净、沙井口净、果皮箱净;所有个体工商户、住户,均应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
在这场全村动员美化村庄活动中,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活垃圾不再随意堆、随风刮、顺水流,而是统一倒进街头巷尾的垃圾桶。
养鸡场想要来 咱坚决不同意
三十三溪自亦垟村中穿过,清水潺潺,水光潋滟。
水是村庄的灵魂,村庄因水而有了灵气。为了让溪水常清,村里可没少花心思。
在亦垟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件稀罕事:道路、空地上不见一只家禽晒太阳、觅食。这与寻常农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村党支部委员廖雪燕解开了记者的疑问:“以前,村里的家禽也是放养的,随处可见它们的粪便。一下雨,这些粪便被冲进了溪流里。因此,村‘两委’专门作了规定:家禽必须圈养,禁止在村庄公共场所和耕作区放养。”
前几年,塘下一家养鸡场看中了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想在村里征用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办一个养鸡场,并承诺给予村里一定的经济补偿。
虽然亦垟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但是村“两委”的回答很坚决:不可以!
村党支部书记周岩清告诉记者:“养鸡场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且暂时无法做到达标排放,一旦进驻村内,势必破坏三十三溪的水质,所以我们不同意。”
养鸡场负责人不死心,表示愿意提高经济补偿标准,但结果依旧。
“好山好水,我们可不能破坏了她!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我们选择后者。这不仅是对本村村民负责,也是对三十三溪下游村民负责。”周岩清说。
每周六读《孝经》 孝文化入人心
亦垟村的道路旁,每隔50多米就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关于孝德的经典句子。每周六上午,该村孝德学习班内书声琅琅,30多名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孝经》,学习孝德礼仪知识。
“村美,人更要美。我们觉得孝德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也是最美的。”周岩清说,这也是亦垟村致力于创建孝文化村的初衷。
近年来,该村以“五孝三建”(即“宣孝”、“学孝”、“倡孝”、“行孝”、“评孝”五大内容和建设孝文化园、孝文化墙、孝文化室三大窗口)为载体,逐步将孝德文化打造成全村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特色文化品牌。
为了渲染“百善孝为先”的浓厚氛围,该村启动了孝德之星评选活动,开展“行孝一日”、“指尖的微孝”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向长辈表达爱意、传达孝心。
亦垟村孝文化建设推出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积极拥护和参与。村党支部委员兼孝德学习班教师廖雪燕说,孝文化之风吹遍了亦垟村,涌现出了多个典型家庭、人物故事。
43岁的曾凉英嫁到夫家时,婆婆已经去世,留下74岁的公公需要照顾。夫家是四兄弟,但两个长期在国外,照料公公的担子基本落在曾凉英和嫂子的肩上。为了让老人颐养天年,她经常根据老人的口味,变着花样做老人爱吃的;每当公公心情烦躁的时候,她又默默成了出气筒和倾听者。
许多从亦垟村外生谋生的村民回乡受到村里氛围感染,纷纷自掏腰包,反哺家乡建设。今年64岁的周岩凯在异国打拼30多年,一颗心始终牵挂家乡,建桥修路、公益事业,都有他的身影。
如今,孝文化已经成了亦垟村的一张名片,而“孝德”也弥漫在村子的每个角落……
环境卫生
需村民共同参与
点评人:市委书记 陈建明
环境卫生看似小事,做好却不易,需要村民共同参与。亦垟村路面上连一个烟蒂都没有,这点很难得,而且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孝文化建设相互衬托,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打下扎实的基础。
记者手记
美丽乡村我的家
“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走在亦垟村的小路上、小溪边,记者眼前总是浮现这样一种意境,心情无比舒畅。
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人们是幸福的。
那么,是谁创造了如此美丽的村庄?
答案就是“全体村民”。就如亦垟村党支部书记周岩清说的:“村容村貌治理,不仅需要村‘两委’的努力,更需要村民的参与,把打造清洁村庄写进村规民约后,村庄日渐整洁起来,村民更加文明。”
美丽的亦垟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几个部门的事,不仅是村“两委”的事,更是村民的事情,需要全体乡亲共同的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共同心愿,那就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少扔一片垃圾、多说一句文明用语,在描绘乡村美丽画卷时添上你我亮丽的一笔,让村庄的美丽更加鲜艳动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