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赚取旅行费、学习富有创造力……
回看德国学生在瑞安的日子
■见习记者 项乐茹/文
记者 孙凛 通讯员 谢思政/图
3月24日上午,来瑞交流体验的30名德国师生乘飞机回国,为瑞安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3月17日到23日,这些德国中学生与市集云实验学校的学生一起生活、上课,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各自的成长记忆里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而早在去年7月份,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师生一行23人远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阿德勒一级初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两次交流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域,有着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两地中学生走到了一起,零距离接触对方的文化,也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瑞安学生的勤奋与好学品质,德国学生的创意和动手能力。让我们一起回看德国中学生在瑞安生活的日子。
他们打工
赚取旅行费
3月17日下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来自德国弗里德里希-阿德勒一级初中的师生一行30人抵达市集云实验学校。第一次来中国的德国学生,一下车就好奇地打量周遭,虽然个头看上去要比内地中学生高上一个头,但脸上脱不去孩童的稚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在与几位德国学生聊天时,惊讶得知这26名德国学生此次前往中国的旅行路费,大都是他们自己打工赚来的。原来,在德国,中学生打工赚钱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德国学生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打工,或积攒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
Laura此次来瑞路费,就是通过自己打工赚来的。Laura说,去年10月,学校老师告诉她今年3月要来访中国瑞安,她就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想方设法打工赚钱。每周固定时间,她都要去家附近的一超市水果区当售货员。
“打工赚钱自然辛苦,但我更珍惜这次来中国旅行的机会。”Laura说。凭自己的努力达成旅行的目的,这也是很多德国学生惯有的意识和做法,在他们看来,赚钱去旅游十分平常。
相比之下,去年,市集云实验学校学生前往德国文化交流的费用,大部分是由家长们提供的。有些家长甚至给孩子准备了远远超出预算的钱。
他们在学习中富有创造力
“德国的学校课堂,跟我们学校课堂完全不一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有想法可以随时交流,还可以随时离开位置,老师对学生们更加宽容。但就是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里,学生们却十分自觉,一般只有轻微的交谈声。这对于从小接受国内教育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是市集云实验学校学生陈可,在去年7月赴德国文化交流后写《跨越半球的旅途》中一段话。不少赴德交流的瑞安学生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在他们的眼中,德国的教学课堂是自由、开放又有序的。
这同样出现在此次来瑞交流体验的德国学生身上。“老师只用轻声‘嘘’一下,嘈杂的课堂马上会安静下来。所有同学都会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有事耽搁了,他们也会在解决好事情后,再次自觉地返回座位。”市集云实验学校美术老师王灵琦这样评价德国学生。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体制,显然造就了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在手工剪纸课上,两国学生坐在一起,同时开始学习制作剪“双喜”。大多数德国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中国剪纸,但在老师的讲解下,大多顺利完成了制作。这让教授剪纸的王灵琦老师大为惊讶:“德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挺强的。”
除了完成老师交付的剪纸作业,剪出“双喜”字外,不少德国学生还给出了意外的惊喜。其中一位德国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纸上剪出了自己的名字。而大多数市集云实验学校的学生则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步骤,认真独立完成剪纸。
“从学生们的剪纸作品比较看,德国学生更富创造力,本校学生则更为细腻。”王灵琦说,德国学生第一次学习中国剪纸,剪出的“喜”字还稍显粗糙。而本校学生们剪出的“喜”字更加精致,体现出本校学生对剪纸的熟悉度。
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很强
去年7月份的德国文化交流之行,市集云实验学校的23名师生全部入住德国当地家庭,近距离多方面领略了德国的文化风情。学生们十分叹服德国人的守时观念,深刻体会到德国人特有的严谨。
“去年在德国文化交流的第2天,我们和德国学生一起前往当地的柯莱特公园烧烤。德国学生显然对野外烧烤的有一定经验,他们带上了生火的工具,烧烤的食物等。而在柯莱特公园内,没有人会帮你生火架烤炉,也没有现成的火源,所有人必须自食其力。”市集云实验学校学生张明浩告诉记者,“当时,德国学生拿出随身的小刀,进入附近的毛榉林里捡起掉落的树枝,用小刀‘擦擦’几下,将树枝一头削成尖锐状,然后拿着树枝去烧烤了。我和同学们也去捡来了树枝,但尝试了几次也无法完成生火的任务,后来,我们只好请德国学生帮忙,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能力比我们要强。”
同样,德国学生的独立性也体现在此次瑞安生活中。德国学生Leon住在与他结对的学生薛铖凯家中。第一天入住后,薛铖凯将Leon的脏衣服拿去给自己母亲去洗,被Leon拒绝了,说自己会洗衣服。在接下来的6天里,无论Leon玩到有多晚,每次回家都坚持自己洗脏衣服。
“德国孩子很独立,被子自己叠,衣服自己洗,每天准时起床,根本不用我们帮忙操心。”薛铖凯的妈妈倪小欣感慨地说,这一点值得很多国内孩子学习,要学会自我独立,学会生活自理。
他们对这些细节很自觉
让瑞安学生难忘的还有德国人的节俭、环保。瑞安学生欧阳怡彤说,德国人对水十分爱惜,对垃圾分类十分讲究。在德国学校内,每个垃圾桶分为3个小的垃圾桶,分别装不同的垃圾,所有德国学生都会自觉遵守这样的规定,严格按照分类扔垃圾。
德国学生这些习惯也带到了瑞安。在市集云实验学校一次学习包饺子活动中,有位德国学生找到在场的一位学校老师,口中喊着“rubbish,rubbish。”这位老师开始还愣了一下,后来才明白,原来这名德国学生手里一直拿着一团纸巾,因找不到垃圾桶,来求助老师。
“我和Leon有次去虹桥路一带逛街,我两边逛边嗑瓜子,不久,我发现Leon手一直紧紧攥着,我让他摊开一看,发现全是瓜子壳,Leon没有图方便随地乱扔。”薛铖凯说。
“德国学生每次出行上大巴车时,总是有序的排队上车。一上车后,第一个进入车内的学生总是自觉地坐到车内最后一排座位,后到的学生依次坐好,没有人会抢先坐在前面或者选自己喜欢的位置。”负责此次随行记录摄影的老师谢思政说,“上车以后,没有任何人的提醒,所有德国学生都已经系好了安全带,说实话,在我们这很少看到。”这些细节虽然非常细微,却显现出德国学生的自身素养。对于很多瑞安学生来说,很多方面还需要补课。
记者感言
在最后一天欢送会上,有位家长感叹说:“这几天,我们几乎天天陪在德国学生旁边。但其实在国外,家长根本不会这样每时每刻都跟在孩子身边,中国家长就是放心不下。”
的确,在中德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很多不同,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在于学校的教学环境和体制,在于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教育观念,还在于整个国情。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锻炼,如此,所谓中德学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