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乡土文化 挖掘地方史实
俯瞰荆谷大地

    弘扬乡土文化 挖掘地方史实

    《荆谷风情录》后记

    ■林新荣

    荆谷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

    去年4月份,我赴荆谷与一些老先生座谈。在多次探访过程中,我们有了四个意外发现。

    一个是查阅七甲村朱氏族谱,竟翻到一篇孙锵鸣的《朱母谢太孺人七旬寿序》。文中详细记叙他和朱氏的交往,这序未见于其文集。

    二是发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流传的《日用课本》。此读物内容包括花果草木、婚娶习俗等七大类。以七字无律诗歌为主,瑞安方言为韵,读来顿挫悠扬,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据说还是晚清时期的私塾启蒙教材,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学习。

    三是发现一篇奇文:“兴善庙,在广化乡右溪,神姓樊氏兄弟居此。山内巨潭,有蛟。每出入,挟风雷,潭水暴涨,没田庐。为民害。神誓除之。天圣四年,罄家资(赀),入积善院,养其母。兄弟持刃入潭。风雷昼暝,斩蛟,潭水尽赤。兄弟垂至溪口,对立而殁。里人立祠之。”可惜,我们多方探访,打探不到兴善庙。这不到一百字的叙述,樊氏兄弟的孝心、为民除害的起因、斗争过程的激烈,写得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四是七甲村朱氏由福建安溪太平岭迁入,为朱熹二公子朱在的后人,是朱熹公的直系血亲。河沿村的包氏是包拯的后裔。鲍氏为大禹后裔。

    《荆谷风情录》内容包罗万象,包括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典故传说等方方面面,其中的方言词汇和俗言俚语注释,最费心力。许多词汇只有方言音,很难准确落实到文字上,有些可能是多音字,我们不知其音,有些有音无字,我们多方推敲,仍感如履薄冰,生怕以讹传讹。童谣的搜集却颇为有趣。搜集到后,我就读给老家的人听,常常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他们说,不是这样的,是那样。于是我就再一次修改。有时候,为了某几个字,我和朱珍眉讨论到深夜。我最后决定,童谣、小曲、田歌、传说一类,就采用方言写作,这样更能体现荆谷特色。但这样做,也有风险,因为方言还没有标准样本,用字用词存在争议,一时不好统一,所以,我们就不统一它了。牧牛娒的对歌、小曲与田歌已基本模糊在人们记忆中了,有一些词甚至就是下作与骂人的话。我们只能慢慢推敲,去芜存菁,尽可能做到“荆谷”化一些。这些先人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是最能体现本乡本土气息的,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都尽可能保存下来。

    在寻找荆谷历史文化名人时,我们发现了金钱会起义首领之一潘英。他是金山村人,这位清朝贡生,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后来,我们还找到族谱:“邑庠生年廿二,入泮第三名,考名英”,“坟在大岙底祖山,祖坟仝向”。潘英就义时,只有30岁。这个发现,算是一百多年来金钱会研究里的重大发现!

    为编书,我先后30多次开车奔赴荆谷。碰到的奇事不少,就说一件:一位90岁的老伯伯很认真地对我说:井字当中加一点,是什么字你知道吗?大家都茫然。他得意地说,这个读“咚”(读第三声),是小石子扔到水井里发出的形声词(也有人说,这个读“等”,本地方言音,读第三声,地面有个小浅坑的意思)。他又说,“田”字上面一横不要连着,是什么字知道吗?我当然又不知道。他更加得意,说,是“岩”(本地方言发音,读第二声)字。你看,田缺了一个口,水当然就流出来了,不就是个“岩”字吗?!这些字又形象,又好记,且相当高明。这大概就是所谓民间的智慧与创意吧!

    乡土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和升华,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如何做到保持传统的风格特色,体现浓浓的地方性特征,又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具有新的生命?这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好的乡土资料,能激发人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对故乡的感知和认可度,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做的是有意义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专版
   第00004版:百姓事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聚焦点
   第00007版:在现场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财富榜
   第00010版:温州垟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云江潮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弘扬乡土文化 挖掘地方史实
眼镜蛇的
雅号
云和寻梯田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12 弘扬乡土文化 挖掘地方史实
2013-4-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