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听
“破产也愿意”这句话
■王国荣
“如果以后再出现废水排放不合格,把我们处罚到破产,我们也愿意,绝不会再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环境。”我极其愿意相信,这话是发自涉污业主肺腑的,因为治污的“成本太大了”,痛定思痛哪!
“海安环城河一夜成‘黄河’”(详见本报4月8日报道),引发公众极大关注。市环保局等部门及时排查,快速对沿岸4家涉嫌环境违法的酸洗企业和1个非法作坊进行查封处理。所幸的是,4家涉污业主认错态度尚可,愿意承担治污责任,据本报4月16日报道,4家企业已租用挖泥机和清运车,开始清理河道淤泥,将持续10天以上,预计投入资金至少要80万元。
知错即改并付诸行动,善莫大焉。我想,这些业主“掏腰包”时肯定会有点肉痛,因为他们并非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创业艰辛、挣钱不易,清淤一天需拿出七八万元,哪家小企业一天能净挣这个数?所以才会感叹:“污染后再去整治,整治成本太大了。”
整治的成本太大,还不仅仅在于钞票。花钱多少是数得着的,但污染后果有些是看不见的,花再多的钱也根治不了污染造成的“后遗症”。比如水质、大气污染后导致一些人患绝症,钱能买得回命吗?再比如一座座山体被非法开采,还能再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遭受破坏,直接的受害者还是我们人类自身。灰霾污染加剧,“癌症村”的出现,这些严峻的现实,无疑是受伤的大自然在对人类发出警告与报复。“钱财是一时的财富,环境是世代的珍宝。”清淤现场这宣传横幅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保护河流山川,就是保护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为子孙后代留一方绿水青山净土。通过清淤活动,企业主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所加深,“纷纷表示回去后马上对自家企业污水排放设备进行整改,做到污水不入河,保护母亲河”。这样的表态,比自掏腰包清淤更值得肯定。清淤治污只能一时,整改好污水处理设备,才是治理源头。再“肉痛”一下吧,与其一次次花大成本被动整治,还不如一次性投入让设备整改到位。
人无信不立。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想必,很多人最喜欢听的,还是业主们“破产也愿意”这句话,似乎是铁了心了。是的,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事件因“违法成本过低”,以至屡罚屡犯不得杜绝,因此一直受公众和舆论诟病——咋不能重典治乱、咋不能罚得它倾家荡产?等等诸如此类的呼声时有所闻。不过,透过业主们的表态和行动,让人看到了一诺千金的分量与希望。那就让,“黄河”远去,“破产”远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