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泉诗派》及其诗风
——古代瑞安的氏族文学之一
■余振棠
保留下来有文献记载的瑞安古代氏族文学作品,继元代开始刊行的阁巷陈氏《清颍一源集》之后,最著名的便是明代弘治间刊行的莘塍仙浃季氏的《月泉诗派》。
据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记载:《月泉诗派》皆瑞安季氏一家之诗。其名月泉者,元处士季复初别号也。季氏初著籍龙游,至复初始迁瑞安。然李阶等编此集时,复初诗文已无存者,仅得其子震孙,孙应祁,曾孙德玑、德琦,玄孙廷珪,来孙佾,云孙蒙,仍孙元等八人诗。而附以应祁妻冯氏逸诗及德玑杂文二篇,黄淮所作应祁墓志铭,何文渊祭文,虞原璩挽诗,都为一帙,刊行于世。月泉身丁元乱,蜚遁以终,弟昆子姓,咸有专集。自明以来,各集大都亡佚,仅借此以见其梗概。
又,孙锵鸣在《跋藏抄本月泉诗派》中称“集中自月泉以下八世凡十人。耻庵先生(即应祁)及其子兰坡征君(即季德玑)皆以名德重海内。而耻庵之诗尤为清峻绝俗,惜所传不多。然吉光片羽,实吾乡文献之光也”。温州《弘治府志》、瑞安《嘉庆县志》及《东瓯诗存》均收有他们的作品。
《月泉诗派》这部诗集共收223首诗,其中季应祁和他的儿子季德玑、季德琦三人就占了213首,其他后代每人都只有一两首而已。因此,《月泉诗派》的诗主要便是明代初期洪武与永乐年间的季应祁父子三人的作品。
季应祁(1314—1396),字君寿,号耻庵,别号困翁,为季氏瑞安始迁祖季复初(字月泉)的嫡孙。初居莲池(即今瑞安老城区小东门两面湖)。幼从金远游,长从高明(则诚)学,博览群书,尤精《春秋》和《周易》。同时接受南宋永嘉学派思想,提出“穷经以致用,反躬以践其实”的观点。当时元朝统治中国,他屡荐不起,于是退居山林聚徒讲学,闭门攻读,精思实践,多有造诣。
据其子季德玑所作的《筼筜书屋记》记载:元季末年,台州方国珍军南下,瑞城遭扰,应祁乃迁回祖父季复初所住的鸣珂里(今莘塍东岙)。在已毁的筼筜别墅老屋基础上构建了“筼筜书屋”,得“明月照筼筜,清泉绕书屋”之句。季应祁当年曾购得邵屿宋代的《邵振阁遗书》数千卷,藏于筼筜书屋。后方国珍兵至,乃将这些书籍藏于附近的筼筜山坟墓里面,自己避往海滨。有盗坑者以为坟墓必藏有金银财宝。掘坟见全是古籍卷册,一气之下便将书焚毁。应祁闻之几致发狂。
直到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王朝以后,在洪武十九年(1386),季应祁才以明经荐于朝,以引年辞归(“引年”是当时的一种退休养老制度)。4年后便去世了。著有《鹿岩樵唱》及《樊庄稿》(均已佚)。
季德玑(1355—1412),号兰坡,应祁长子。洪武间,曾承荐入京授以侍从之职,也以亲老辞归田里,终生未仕。与瑞安名流杨景衡、虞原璩、倪子宾及永嘉大学士黄淮等以诗文交。温州知府何文渊常去咨访,商榷政事。著有《兰坡初稿》三卷,《兰坡续稿》五卷传世。
弟季德琦,字正中,号竹所,居仙源(即今仙浃季)。著有《竹所集》一卷。
虽然同是瑞安的氏族文学,《月泉诗派》的诗风与《清颍一源集》却有明显不同。首先,季应祁父子没有《清颍》陈氏家族创始人陈则翁、陈任翁等直接经历过与异族的残酷战争,没有亲眼看到同胞被屠杀、家园被蹂躏的悲惨现场,从而缺少亡国之痛、民族之恨刻骨铭心的深切体会。在《月泉诗派》里就没有出现怒目金刚式的强烈爱国主义震撼人心的篇什。
其次是他们都生活在瑞安东部比较富裕的平原地区,过着安逸的农村隐居生活,读书、游览、教育子女,生活内容十分平淡。当时社会也已比较稳定,与政治斗争接触极少。所以,他们的诗没有杜甫、白居易式直面社会、直面大众的题材,而是倾向于学习陶潜、王维等从士大夫到隐士式的田园诗的写作。
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写自然界的风景或抒个人的情怀为主。季应祁的诗还有点唐人韵味,季德玑和季德琦则全是学宋诗的格调了。
从以下几首代表作里,就可以约略窥见他们诗风的梗概。
季应祁诗作:
小景
林贮春枫雨,江涵白鸟天。
何人展清眺,阑槛水云边。
秋日写怀
露下芙蓉偏有恨,风前杨柳太多情。
可怜不及王孙草,水北山南任意生。
惜春
一宵风雨送韶光,愁杀嬉游马上郎。
鸣凤不来梧实老,满园蝴蝶菜花黄。
初夏
濯濯门前杨柳枝,涓涓水出芰荷衣。
烟消日出雨意足,云淡风轻天影微。
孺子长歌濯足去,故人多为折腰归。
我岂人间食肉者,春风满意首阳薇。
季德玑诗作:
折枝荷花
翠盖红妆正可人,别来何处致殷勤。
并刀剪得秋江水,欲赠相思隔采云。
孙太守梅
一点二点枝头雪,五里七里香不绝。
动人春色满江南,黄昏已到朦胧月。
送潘检讨致仕再命本府郡教
鹤发词臣出禁林,九重拜别圣恩深。
校书天禄成尘梦,振铎乡帮称老心。
莼菜秋风一壶酒,杏花春雨半床琴。
遥看晚翠轩前月,夜夜清光伴醉吟。
季德琦诗作:
葵川春兴
白茅屋子只三间,却在清溪碧水湾。
居远市朝无外慕,交亲樵牧有余闲。
自家意思窗前草,晚景仪型云外山。
梅雨乍晴农事了,一编灯火夜阑珊。
秋兴
携书新卜华峰隈,屋上林峦翠作堆。
无主野花开窈窕,避人飞鸟上崔嵬。
岭根白石清堪坐,岩际白云呼欲来。
亦有故园归未得,篱东黄菊倩谁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