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面:
因手工制作
而口感韧滑
■陈思义
“吃索面汤”:生小孩,坐月子,亲戚朋友上门探望产妇和新生儿,主家会烧索面款待,叫“吃索面汤”。
“素面汤,喝眼光”,这是一句民谚。索面略带咸味,口感韧滑,是干面中最长的面食,都说是吃补的。
因为手工加工的索面口感韧滑,而机制面条就是另一种味道了,这才使索面制作工艺还在专业户群体中传承。
软韧,味鲜,暖胃,易消化,产妇月子里必备索面
北京的炸酱面、河北的捞面、山西的刀削面、上海的阳春面、四川的担担面,各地有不少品种的面。温州的索面自成一格,是用手工拉成晾干的,很细,白净,味道鲜软,口感好,是一般面条不可比的。
为什么叫索面?有人说,索面因色白如棉,细长似纱,又称纱面;有人说,索面仅需少许食油、料酒、葱花调味即成美食,又称为素面;有人说,索面在生产工艺中,搓面坯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在温州方言中,“搓”音“索”,所以叫索面。
索面是小麦粉做的,柔软细白,烧食方便,性平温补,易消化吸收,是产妇坐月子的主食,产妇上午、下午各一碗索面点心。还有一种说法,生了孩子吃索面会增加乳汁。一篮索面加二十个鸡蛋,也成了温州人探望产妇的传统礼物。招待的点心一定是索面,上加两个蛋。温州城里人烧的索面,以香菇炒肉、煎蛋、酒泡的虾米作为浇头,加很多黄酒。因此,亲戚朋友到产妇家去探望,也叫“吃索面汤”。外婆家要给产妇送月里羹,主要也是索面,加鸡蛋、白鲞、红糖、老酒。我妻子生二女儿时,我买了十斤索面三斤白鲞回家,她一直把这作为“我幸福”的例子。
民间习俗凡生日庆寿,必食索面,称长寿面。有的地方,定亲、婚嫁、看望病人也送索面。过去的温州农村,人们以“谁家索面粉干成箩上筐”作为谁家富有的标志。小时候我妈常说某某人谷仓里长年索面粉干一箩箩,爽兮爽。
摄影师慕名而来,索面村频现全国摄影展上
兰溪下潘索面文化节,游人如织,有筛麦比赛、上面比赛、挂面制作演示,免费品尝索面。
东阳巍山农历新年索面太抢手,客户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再等一两天”。
青田北山索面,传说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时到青田,吃了徐太公的索面连连说妙,皇帝一高兴,把石柱八十里方圆山地划给了徐太公。
温岭石塘是渔港,丈夫出海时,妻子要敬上一碗索面,寄寓了祝福平安、满载而归的美好心愿。有人遇事不顺,或有小病小灾的,粘晦气了,要烧一碗索面尝尝以冲冲晦气,祈求平安无恙。
文成是著名侨乡,文成龙川索面远销至法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龙川马垟村无形中成了文成索面的代名词。
永嘉窑底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做索面,女子嫁到这个村要先学会做索面,女儿出嫁又把做索面的技术带往婆家。有民谣说“囡儿嫁窑底,纱面指甲儿吃翘起”。索面的面头形似指甲,称“纱面指甲儿”,多自家食用。外档村、张大屋村做索面也有名气,流传着“搓素面,养猪娘”的说法,做索面的人家以麦麸喂猪。
平阳北港人特别喜欢鸡汤烧索面。
瑞安南山村被称之为“索面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索面。上岙村也是一个索面专业村,瑞安日报社曾挂钩扶贫。有人描述索面村里摆满索面架,一架架索面如丝如缕,飘逸曼妙,全村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索面特有的咸香。农妇拉索面,说是劳作,更像拨弄琴弦,轻歌曼舞。很多摄影师慕名来拍照,索面村频频出现在全国摄影展上。
索面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一家劳力齐上阵。索面制作技艺以父子、母女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且以亲带亲、邻帮邻的方式在当地扩散,形成索面生产专业村。
纯手工制作,有六七道工序
1.和面。把面粉、水、食盐按比例放在面钵,拌匀。用力把面和得柔韧,富有弹性。放置1个小时左右,叫发面。
2.搓面。把和好的面用面杖压滚成圆形,用刀将它割成螺旋形面条。然后一圈一圈地放入木盂,用布盖上,发面1小时。把面从木盂一圈一圈地拉出,搓成手指粗细均匀的圆形面条,再放在木盂里发面。
3.上面。把发好的面条,按8字状一圈圈绕在两根间隔10厘米的索面箸上,盘绕20圈左右。
4.熟面。把绕在索面箸的索面条慢慢拉长到20厘米左右,挂放到索面柜里,一排排有间隔地挂放着,盖上索面柜盖,或用布遮好,放置一个半小时左右。面胚“熟”透,面条才能拉成又细又长。
5.晒面。把索面柜里“熟”透的索面条拿出来,箸的一端插在索面架上方小孔中,手拿另一端往下轻轻拉,拉长面条。箸的另一端插在索面架下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架架索面的样子。用面箸插在面条之间来回抖开,不使面条粘连,叫分面。待索面稍干,再轻轻把面条拉长拉细。
6.收面。索面晾晒干后,从面架上收下。等索面稍微软一点,盘成一绞绞,装好保存。索面有一个明显缺点:很容易受潮发霉。
小麦是自家种的,面粉是水碓磨的,索面是纯手工做的
做索面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好食盐用量,盐用来调节面的柔韧性。天凉时,每百斤面粉约放3斤盐。天热时,每百斤面粉约放5斤盐。盐的用量控制得准,索面的柔韧性就好,不仅在拉制时不会断,而且口感也好。
做索面选在冬季和春季,农历八月至次年四月最为合适。夏天气温高了,做起来难度大,要多放盐,多放盐了吃起来很咸。
做索面,用农民自家生产的优质小麦,洗净晒干后用水碓的石磨,慢慢磨成细面粉。说实话,用石磨磨成的面粉做的索面,柔韧,软。如果用机磨,粉闷热了,做的面条就会“硬”,口感不好。现在大多是用富强粉等优质面粉做,批量生产也只能如此。
从前索面不是用钱买的,而是拿小麦兑换的。楠溪江一带有童谣:“热头(太阳光)热,晒来健(只管晒过来),担到高山对素面。”
老家一个笑话:
某人煮索面
水开了,索面不见了
煮索面比较简单,连我都会:先烧好“香料”,“香料”里有姜丝、老酒、香菇、黑木耳、肉丝、虾皮、蛋。将索面放入沸水中煮二三分钟,翻滚得厉害就泼一点冷水,索面熟了就马上捞起放入香料中拌匀即可。现在酒店里有小黄鱼烧索面,放较多的老酒。索面里多放老酒才味鲜美,所以人们往往用“吃索面汤也醉了”来形容自己不会喝酒。
煮索面是断然不放盐的(索面制作时已加盐)。
索面也不能放在冷水里煮。有一个笑话:一天深夜某人要吃点心,老婆睡了就自己动手。他把索面放在水里煮,等水开了,挈起镬盖,却没了索面。活见鬼,他老婆连忙起床帮他也找不到。第二天他在水缸里找到了索面,骂了一句:你怎么逃到水缸里了呢?原来,水一开,索面都糊在镬盖朝下的一面上了,镬盖他又习惯性地盖到水缸上,糊在镬盖上的索面自然就掉到水缸里了。
最终坚守的人
会越来越少
索面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生产效率低,一个壮劳力再加几个辅助劳力每天只能加工约100斤面粉,而且下雨刮大风即无法生产,靠天吃饭。近些年机制面条、新型方便食品多了,索面生产规模有所萎缩。
与许多手工艺一样,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干,只剩一些岁数大的人在坚守。有的老人岁数大了也吃不消了,最终坚守的人就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会有手工技艺失传的危险。
索面的韧滑柔软口感是特有的,把麦子变成索面是复杂而伟大的演变,把这种手工艺丢弃了确实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