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中义、黄玲玲、冯挺家庭
用书香滋润生活
“阅读,可以让你欣赏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让思想做一次快乐的旅行。”都市生活忙碌紧张的节奏,许多人选择与书籍为伴,从书中解压,用阵阵书香来滋润自己的生活。冯中义一家便是书香家庭的一个典型。
家庭藏书1500册
一进入冯中义的家,古色古香之气扑面而来。清一色的中式家具和装修风格,透露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在书房里、茶桌旁、随处可见一摞摞的书。“这里的书只是一部分,还有好多放在老家。”冯中义说,老家里还有几个书柜,来不及搬过来,全部算上藏书约1500册。
冯中义家的书柜里,有文学类书籍,有教育类书籍,但占据主要位置的还是收藏类书籍和历史人文类书籍。作为一家之主,爸爸冯中义酷爱收藏,家里摆满了他从温州等地寻回来的“老古董”,《鉴宝》、《马未都说收藏》是他必读的科目。妈妈黄玲玲有着女性惯有的细腻,喜欢读一些文学类小说。儿子冯挺则专注于历史社会类的书籍,《史记》、《明朝那些事儿》是他喜爱的读物。
除此之外,冯中义家中还有不少关于瑞安本土历史人文类的书籍,如《古城新韵》、《李毓蒙传》等。冯中义说,这些书原先都是他拿来自己读的,没想到儿子也很感兴趣,读得比他还快。
在冯中义家里,读书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一家人很喜欢逛书城,瑞安书城3楼朝北的一角,是冯中义的“根据地”,那里两个柜关于收藏类的书籍他几乎都买回来了,并常过去看有没有新出的书籍,定期补新货。作为东山街道上埠村党支部书记,冯中义还负责东山街道的农家书屋项目。他把对书的喜爱之情,也转移到对农家书屋的打理上,把村民的文化阵地弄得有声有色。
冯中义家的后庭院里,种满了花花草草,还摆上了石桌茶具,颇有番休闲的景致。每到周末,冯中义一家都爱在这里种花浇水,晒太阳看书品茗,互相交流好书新书,其乐融融。“书本不仅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还成为增进我们家庭感情的重要媒介,相比外出活动、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我们更喜欢宅在家里,钻进书海,享受这一份闲适。”冯中义说。
亲子共读促思想碰撞
冯中义说,早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夫妻俩就统一了教育观点,营造一个学习型家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熏陶。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带动儿子冯挺也爱上了读书。
除了买书给儿子,冯中义喜欢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和儿子交换阅读意见。随着冯挺年龄的增长,学业也越来越紧张。所以每次在送儿子上学的路上,冯中义总趁着空档跟儿子聊最近看过的书,交换想法。这段时间,是父子俩互相交流的“黄金时间”。
冯挺喜欢看历史社会类的书籍,比较熟悉中国历代君王,常和父亲讨论对于历史的看法,碰撞出思想火花。
一次,父子俩对一篇文章看法有了分歧,文中探讨的是对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评价。冯中义认为,刘邦比项羽更胜一筹,而冯挺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刘邦是个帝才,项羽是个将才,看待历史人物不能一刀切,应该正反两面看”。听了儿子的看法后,冯中义猛然发现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看法不够客观。“看来在历史方面,我还要虚心向儿子学习。”冯中义幽默地说。
冯中义说,儿子总是毫不吝啬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仅三言两语,却抵过长篇大论。对于这种争论,冯中义觉得是好事。“作为家长,就是要激发孩子去独立思考,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更要鼓励平等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还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此,冯中义还发起了家庭阅读比赛,比拼阅读知识量,而儿子冯挺则是历史类知识的常胜将军,常常考倒冯中义。
今年,冯挺上七年级了,初中的课业负担不少,课余时间还要参加一些补习班,但他仍坚持阅读。每到寒暑假,冯中义每天9时送儿子冯挺去书城或者图书馆,16时再接回来。儿子对阅读的这份专注,也强化了他对于学业的专心,即使比较深奥的文言文,他也“啃”得津津有味。
“这两年,儿子课业压力大,自己工作也忙,全家外出游玩的机会很少,但幸好都爱阅读,从书中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冯中义说,“从书本里看世界,希望我们家的书香能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