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中国第一菜
■陈思义
瑞安人喜欢吃“豆腐生”、“豆腐鲞”、“鮸鱼头烧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九年的莘塍五香干更是瑞安一种乡土风情的代表。
豆腐本是最普通的菜肴,殊不知中国豆腐与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
老手艺做豆腐是一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的豆腐特别鲜嫩绵软。而如今,流水线生产方式,则让豆腐少了“老味道”。
刘邦之孙,歪打正着
《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相传刘安在北山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他招纳了一批有方术的人,其中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8人,号称“八公”。不料刘安炼丹不成,用石膏点豆汁竟然形成一种白白嫩嫩的东西,食之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成了豆腐祖师爷。刘安故里安徽省淮南市的每年9月15日,有一年一度的豆腐文化节。
刘邦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楚汉相争得天下,而孙子刘安发明豆腐也彪炳史册。当皇帝和做豆腐,都一样。
人们说,豆腐是中国第一菜,八公山嫩豆腐、桂林白腐乳、绍兴腐乳、黑龙江的克东腐乳、广东的三边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武汉的臭干子等,已成为名驰中外的豆腐制品。邓小平复出到东北视察,表扬时任哈尔滨市长的老劳模王崇伦抓豆腐抓得好,希望有更多关心民生问题的豆腐市长——可见当初豆腐的重要地位。
瑞安人喜欢吃“豆腐生”、“豆腐鲞”、“鮸鱼头烧豆腐”。各地都丰富着豆腐菜制作方法,比如四川“麻婆豆腐”、湖北“荷包豆腐”、杭州“煨冻豆腐”、无锡 “镜豆腐”等。我吃过的永嘉豆腐糟、莘塍五香干、文成豆腐酿(方言音)也很好吃。
美国《经济展望》杂志说得有点夸张
豆腐是素菜,烧法多样,鲜美可口,老幼皆宜,而且便宜,大众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竟然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说得有点夸张。
当年稻子收割了尝新或者过年,家里才做豆腐,平时吃不到豆腐。我六七岁光景,母亲用3斤番薯丝兑了1斤豆腐,把豆腐做成豆腐鲞。豆腐鲞是把豆腐开成片状,贴在烧热的锅上,锅上擦少量食油,一面煎好了,翻过来煎另一面,两面煎得微黄不焦,放油汤中煮,加葱花,起。母亲舍不得自己尝一粒,我被一斤豆腐吃“餍”了,以致一年多不吃豆腐。在那个食物贫乏的年代,竟也有被吃腻了的事发生,可见母爱之重。
老家豆腐干两寸见方,五分厚薄。先是把豆腐放在锅里熏,锅底放的红糖、米和番薯干烧焦的烟,把豆腐表层熏黄如琥珀色,烟熏的豆腐一样鲜美细嫩,且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如把豆腐干入汤中,放少许味精、酱油、葱花,用文火滚汤,焖久,韧度会更好。
豆浆面上凝结的一层,可揭取晾干,叫豆腐皮。取了豆腐皮的豆浆做成的豆腐,味道就差多了。
手工豆腐为什么特别鲜美
老手艺做豆腐的工序: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泡,泡胀了后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用石磨磨成生豆浆。接着把豆腐袋搁在豆腐篮里,把生豆浆舀到豆腐袋里,收好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榨完第一次后将袋口打开,放入清水用手搅一搅,再榨一次。把生豆浆放入大锅内煮,边煮边撇去浮着的泡沫。沸腾了,歇火,然后点卤。点卤的作用是使分散的蛋白质团料聚集到一块。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把盐卤加入豆浆里,并用勺子轻轻搅匀,不久豆浆就会凝结成豆腐脑。用勺子轻轻舀进已铺好方巾的豆腐版里,用方巾将豆腐脑包起,盖上豆腐版的盖,放上一定重量的东西慢慢压出水分,即成豆腐。
手工豆腐为什么特别鲜美?倒不是有祖传秘方。
第一是原料:用本地黄豆、清晨泉水。梯田的田岸上种的黄豆,叫田岸豆,田岸豆做成的豆腐味道更好。豆腐是水做的,水好豆腐才好。认定村里水最好的井,天未亮就起床去挑水,泉水满满一井,挑过来做豆腐才是顶好的。
第二是工艺:慢慢磨(豆),细细滤(渣),文火煮(浆),多次点(卤)。磨豆的她们或是婆媳或是姑嫂或是妯娌或是相帮的邻家女人,悠闲地边聊天边推磨,不急不忙,磨得特别匀细。点卤是关键,盐卤做的豆腐软软细细嫩嫩活活的,石膏做的豆腐太“硬”。点卤要多次,一次量要少。
第三是心境:菜如其人,以自然淡泊与愉悦的心态做菜,顺其本性,淡定从容,好心境出美食。她们点卤一次,先去做别的家务事,大约20分钟再来点一次,如此少量多次,凝结出来的豆腐才软嫩。
饮食营养科学界兴起一股豆腐热
村里也有专门做豆腐卖的人家,与“豆腐西施”相仿,做豆腐的阿婆被称为“豆腐老娘”。阿婆头发梳个髻,蓝布大襟衫,系一条围身布,一双小脚走家串户,细声细语地叫:“豆腐哦!”听说阿婆家里养猪,用豆腐渣喂猪,一举两得。我的邻居也是做豆腐的,当年四十多岁的汉子,因为一次事故落下腿脚不便做起了豆腐。做豆腐很辛苦,半夜三更去挑水。推磨是力气活,一圈一圈地磨,手腿腰都要用力。做好了豆腐挨家挨户叫卖,一手挈豆腐篮,一手拿布袋,半布袋番薯丝是豆腐兑来的。
好在世界饮食营养科学界兴起一股豆腐热,豆腐为世人青睐。或块或片或丁,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也有卷、夹、丸、包,在冷盘、热菜、汤羹、火锅里都可见豆腐,豆腐无愧于中国第一菜。豆腐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营养丰富。中医理论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对牙齿、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益。豆腐又不含胆固醇,爱吃豆腐的人也就多了(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痛风病患者、胃寒者不宜多食)。
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豆腐是食素者的佳品,是素菜宴席上的主角。家常豆腐小菜多种多样,也不难烧。清汤豆腐,豆腐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猛地舀一勺来吃,豆腐滑滑的,一下就顺着喉咙溜走了。泥鳅钻豆腐,整块嫩豆腐和泥鳅加盖慢炖,泥鳅被热气逼得钻入豆腐躲藏,待至汤沸全部烫死在豆腐中,吃的是一个鲜。
流水线生产:
豆腐少了“老味道”
以前做豆腐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半夜三更起来一直忙,很费劲。民谚说,人生三苦:打铁、撑船、做豆腐。现在莘塍仍有多家个体豆腐作坊和三四家豆制品厂,大批量生产,村里很少有人用老办法做豆腐了。
笔者曾在莘塍采访时了解到,现代科技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电气化的机器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4倍以上。科学家发明了葡萄糖酸内酯,用它点出的豆腐细嫩,营养价值也高,内酯豆腐就是用它点成的,超市里有,细细的软软的白白的嫩嫩的。
老办法做的豆腐因为是那种大家习惯的味道,称为正宗农家菜,还很有市场。妻子每次到老家都买了豆腐带回来,最多的一次买了二三十斤,我想这要创下一个家庭一次买豆腐的世界纪录了。她先是煎豆腐鲞,接着熏豆腐干,把吃“中国第一菜”的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