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创造“健全”的生存环境
■薛建国
据日前召开的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透露,去年,市残联把无障碍设施从进残疾人家庭扩大到进福利企业,为有适应指征和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免费实施助听、助明、助行等康复服务共852人,组织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共253户、进企业共19家(详见本报5月17日2版报道)
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标尺。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34%。关爱残疾人,不仅要关注他们精神文化方面需要,更要解决他们各种生活困难。商场门口的几级台阶,对普通人而言,只是抬腿之劳,但对残疾人来说,可能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电梯旁边的按钮,对普通人来说,只需举手之劳,可对于残疾人而言,也许就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动作。
虽然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但在一些城市,许多盲道被截断后不及时恢复,最终成为“断头道”;专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盲道,仍有相当数量被自行车、机动车或摊位、路边杂物所占据。可城市再拥堵,也不可挤占这份属于残疾人的权利。这份被挤占的东西就叫“文明”。
创造条件,让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少点障碍,这不是一件小事,他们会觉得被尊重,与正常人相比有平等感。推广无障碍设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扫除残疾人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现实当中,残疾人的心理之痛往往大于身体之伤。最常见的就是遭遇就业歧视,觉得雇佣残疾人是一种负担,风险太高。四川的一家火锅店服务员全部是聋哑人,他们借助呼叫器和纸笔与客人沟通,而正是由于这里安静的环境,很多人愿意到这家火锅店吃饭。这家火锅店的老板不仅有善心,而且还有眼光,因为看到了残疾人的优势,这是一种价值肯定。这种肯定,有助于他们消除内心自卑与沮丧,勇敢融入社会。而作为健全者的我们,在为老板的善心感动之余,更应思考采取新的方法来帮助残疾人,让他们在社会中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人间的大爱。
瑞安市残联把无障碍设施从进残疾人家庭扩大到进福利企业,这样的投入汇聚全民大爱。政府投入,即用纳税人的钱办老百姓的事。残疾人是特殊的百姓群体,好事一定要办好,好的标准是什么?让残疾人说好!杭州做过这样的事,在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四部委提出的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后,组织残疾市民参加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检查评比,请他们提出权威意见。有关部门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对政府办公楼、长途汽车站、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居住小区、公园等问题比较集中的八类公共建筑进行了重点整治。这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做法。有这样的姿态,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一定是“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