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雍正至道光年间瑞安沿海岛屿图(上)
从《海国闻见录》到《七省沿海全图》
《海国闻见录》中的瑞安地图
《海国闻见录》

    飞云江人文系列

    24

    清雍正至道光年间瑞安沿海岛屿图(上)

    从《海国闻见录》到《七省沿海全图》

    早在南朝,飞云江的渔船商船已经舟行沿海。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丘迟任永嘉太守,他形容温州一带是“控山带海,利兼水路,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

    三国吴始建的罗阳县,是我们瑞安的前称。至唐朝中期,温州东海开始了海上贸易,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温州被朝廷列为对外贸易口岸,水运更是通百粤三吴,“漳泉大贾飞樯集,粤海奇珍巨槛来”。

    在“飞云江人文系列”中,我们连续几期介绍了元、明、清历代的古地图。那么,在这些古地图中,有没有描绘飞云江一带“海运行船”的岛屿地图情况呢?

    ■记者 林晓

    五代始有“博易务”

    文史学者俞光先生在《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解读温州古代经济》中有这样的介绍,“早在唐中期,温州就开始对日贸易,五代后梁初温州置博易务,南宋绍兴初温州已设市舶务,元代温州为‘蕃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周伫、张愿等为温州外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这里所说的“博易务”是什么呢?

    所谓的“博易务”是朝廷设置的官营贸易机构。用金银与外商交易的,叫作“博买”,用“绢帛、锦绮、瓷、漆之属”以物易物的,叫作“博易”,这个“博易务”相当于官方定点的买卖市场,同时也收取一定的海关关税。

    据史料记载,古时温州一带水路交通便利,作为商港,货物贸易的吞吐量较大,至唐代时往返于中日间的民间商船就已经比较多了。

    杭州从唐代中期开始就作为中国的东南名郡和重要贸易港口,与日本、高丽、大食、波斯等国有经济往来。这时期,因地理上的便利关系,温州同时也出现了外贸的发展。朝廷在杭州设置了“博易务”,温州在五代后梁初开始设置“博易务”,管理温州地区对外贸易和海关关税征收。

    在温州知州杨蟠描述为“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诗句当中,我们是否也可以感受到瑞安飞云江一带的繁华情景呢?

    可以设想,一方面,布、橘、蔗、鲛、革等江南产物作为贡品,沿着温瑞古塘河北上进贡朝廷。另一方面,柑橘、造船、蠲纸、丝织品、漆器、制盐等业通过“博易务”,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那么,这条海上的商贸之路,在古地图上有什么表示呢?

    《海国闻见录》与《七省沿海全图》是什么书

    《海国闻见录》与《七省沿海全图》是两本清代地理舆图。

    舆图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信息载体,也是国家领土的象征,中国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舆图的绘制,绘制舆图的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舆图。当然,我国古代舆图还具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风格,这一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舆图无法比拟的。

    《海国闻见录》作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共二卷。上卷是文字记载,共8篇,有《天下沿海形势录》、《东洋记》、《东南洋记》、《南洋记》、《小西洋记》、《大西洋记》、《昆屯记》、《南澳气记》。下卷是图册,为6幅,分别是《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

    在《海国闻见录》这本图册中,“凡山川之扼塞,道里之远近,沙礁岛屿之夷险,风云气候之测验,以及外蕃民风、物产,一一备书。”

    瑞安、飞云江与东海一带的岛屿都在《海国闻见录》中有所表示。

    《七省沿海全图》最初于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出版,描述了奉天、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省份的地图,以及吴淞港口附近地区,包括宝山、上海、黄浦江和崇明岛的一小部分地区。其中还有两张折页,描绘的是江东,包括南京、镇江、安徽局部、如皋、扬州和仪征。

    在《七省沿海全图》当中,与瑞安相关的情况更为详尽,记录了商贸往来东海的水上之路。

    《海国闻见录》与《七省沿海全图》这两本地理舆图分别为清雍正年间和道光年间出版的,时间相距约为百年。有学者认为,《七省沿海全图》是以《海国闻见录》为蓝本而绘制的,所以,我们将其放在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瑞安。

    清代温州东海一带

    岛屿多属玉环

    查看《海国闻见录》下卷中的《沿海全图》,我们找到瑞安与飞云江相关的标志。

    地图以“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的结构,粗线条勾勒出瑞安在温州境内的情况,其中有沿海诸县、水系山脉以及军防设置等标志。

    由北向南,分别有乐清县、温州府、瑞安县及平阳县,其中并没有标注泰顺县。

    瓯江北岸有“磐石卫”、“黄华关”等,南岸为“宁村所”。

    拿“瑞安县”来看,飞云江只标注“飞云”二字。飞云江北岸为“梅头寨”,飞云江以南有“南岸寨”。

    平阳县范围中,有“宋埠”、“黑(墨)城”,“横洋(阳)江”流域,其北面以“金乡卫”为终。

    在东海洋面上,北境有“黄大岙”、“三盘”、“状元岙”、“长沙澳”以及大门、小门等岛屿。往南有南麂岛和北麂岛,在地图中以“南屺”与“北屺”标注。

    “北屺”就是现在的北麂岛。除此之外,在飞云江江口往东,还标注有“凤凰”、“南龙”、“南策”和“北策”等岛屿。

    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玉环厅志》记载:“第二十都辖村九:黄大岙、铁炉头、三盘、状元岙、沙角、豆腐岩、灵昆、当铺基、大门。”

    而在《温州市地方志》的《海域和岛屿》中,关于“洞头列岛”的词条中,载有:“常年住人岛14个,其中洞头岛为县政府驻地,也是北岙镇、东屏镇驻地。常年住人岛还有鹿西、大门、状元岙、霓屿、大三盘、半屏、小瞿、花岗、小门、南策、青山、屿仔、北策等,季节性住人岛2个,无人岛170个。”

    由此可见,清代温州东海一带的岛屿,多属于玉环县管辖。

    在《温州市地方志》的《海域和岛屿》中,还有“大北列岛”的词条,其中注:“位于飞云江口外海域,有海岛48个,距瑞安市大陆岸线27公里。其中常年住人岛9个,无人岛39个。”

    《海国闻见录》下卷中的《沿海全图》中的“南龙”应该就是北龙山的位置,“凤凰”岛名称仍没变。此外,我们看到其他岛屿的名称,至今基本沿用,并没多大改变。

    北麂、凤凰等

    岛屿“不可忽”

    《海国闻见录》上卷共8篇,其中第一篇《天下沿海形势录》中讲到了瑞安。

    文章指出东海一带海盗出没的地方,“自宁波、台州、黄岩沿海而下,内有佛头、桃渚、崧门、楚门,外有茶盘、牛头、积榖、鲎壳、石塘、枝山、大鹿、小鹿,在在皆贼艘出没经由之区。”

    讲到温州一带为:“南接乐清、温州、瑞安、金乡、蒲门;此温属之内海。乐清东峙玉环,外有三盘、凤凰、北屺,南屺而至北关以及闽海接界之南关;实温、台内外海迳寄泊樵汲之区,不可忽也。”

    这里提及的“三盘”是现在的洞头岛,而“凤凰”、“北屺”便是瑞安管辖的凤凰岛与北麂岛。文章说这一带与福建海域交界,是温州、台州的内海与外海船运“寄泊樵汲之区”,不可忽视。

    所谓的“寄泊樵汲之区”,就是指海运商货船停泊靠岸的地方。“樵汲”二字字面解释为“打柴汲水”,按日常来讲,是“供需补给”的意思,按商货海运的规则来讲,这个海域是个交易的地方。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讲解《海国闻见录》与《七省沿海全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议事厅
   第00009版:温州垟
   第00010版:远望角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专版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从《海国闻见录》到《七省沿海全图》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从《海国闻见录》到《七省沿海全图》 2013-5-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