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村里“耕读”忙
我市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
本报讯(记者 夏盈瑜)枇杷树下,夏的气息弥漫开来。昨日上午,曹村中学20多名初二学生正在做无骨花灯。“我们能读书,也能劳作。”学生们说。
马屿镇曹村中学在全市率先推出“耕读”举措,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作铺垫,让学生们在读书之外参加劳动生产,边耕边学。这是我市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内涵的一个缩影。
一走进曹村中学,就发现教学楼上镌刻着当年曹氏家族提倡的“耕可致富,读可荣身”八个大字,学生们胸前别的校标也被设计成“一本书,一张犁”。
当日,学生们制作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骨花灯,就是“耕读”的一项内容。老师不仅要求学生会做无骨花灯,还要能创新。在现场,每位学生都在作品上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有些在上面刻英文,有些设计别致的图标,件件作品都不同。
“做无骨花灯时,我为曹村有这样的文化遗产感到自豪。”“在田间劳动时,我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对“耕读”的理解。
“‘耕读’,就是提倡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体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曹村中学校长虞文斌说,一段时间来,学生片面追求成绩而不注重劳动实践,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身处“中华进士第一村”,怎样把当地深厚的文化运用起来,成为校方探讨的重点问题。
为此,学校在全体师生中提倡“耕读”,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在优秀本土文化的熏陶下“边耕边学”,耕读并进。
学校综合楼、操场两侧的墙壁上篆刻上村史、校史、革命史、名人志以及曹村进士的励志诗句,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聘请优秀民间艺人开教花灯、剪纸等课程;让学生们到祠堂、田间劳作,开展技能培训……
“耕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也让学校越来越具有文化气息和吸引力,教学质量节节攀升,不少到城里就学的学生纷纷回流,该校现有学生700多名,是我市学生数最多的农村初中之一。就读该校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市区重点高中的学子们骄傲地说:“曹村中学不比城里的学校差。”
改善校园环境、“一校一品”、特色办学……眼下,我市诸如此类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比比皆是。据了解,2010年3月,我市正式提出瑞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3年来,我市学校不仅能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还能开展各类社团兴趣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目前,全市已有61所学校成为校园文化先进单位。
被称为“摄影学校”的鲍田中学,在楼道墙面两侧开辟各班摄影成果展示专栏;走进罗凤三小“创意美术乐园”,你会惊喜于孩子们在废弃物上画画的才情;而位于工艺美术品之乡的湖岭镇林溪学校,学生们更是能现学现用,制作像模像样的手工艺品……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独到的风景线。
“预计到2015年,全市75%的中小学校达到校园文化先进标准。”市教育局义务教育科科长金庆伟表示,我市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每一所学校变得美丽、精致、有内涵,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向往的殿堂。今后,我市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强化导向,立足特色,从校园文化课程化、开展文化创意延续校园文化的积淀等方面着手,保证中小学校以文化立校、以素质强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特色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