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许多歌唱家、知名主持人,一路坚守一路创新……
青歌赛迈入
“而立之年”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15届青歌赛(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4月1日起正式直播,5月20日落幕,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代表队选手王庆爽、湖南广播电视台代表队选手王传越、河南电视台代表队选手王晰分获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的冠军。昨晚19时30分央视现场直播颁奖晚会,晚会以梦想、荣誉、欢聚三个关键词贯穿始终。
青歌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在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中国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青歌赛“而立之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青歌赛让他们从歌手到歌唱家
30年来,通过青歌赛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歌唱家,他们通过青歌赛为大众所了解,尔后走上了专业歌唱演员的道路。
备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关牧村、殷秀梅都是首届青歌赛的获奖选手。彭丽媛曾两次参加青歌赛,并获得第2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阎维文、董文华分别获得这届比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张也曾获得第3届青歌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宋祖英曾获得第4届青歌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由此,以彭丽媛、宋祖英、张也、阎维文等歌唱家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唱法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盛行,全国的专业民族声乐教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青歌赛也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流行唱法歌手。在第2届青歌赛专业组通俗唱法比赛中,韦唯、毛阿敏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此后,她们为多部电视连续剧演唱主题曲,并推出了许多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经典歌曲,如毛阿敏的《渴望》、《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韦唯的《亚洲雄风》、《爱的奉献》、《命运不是轱辘》等。1996年,韦唯作为亚洲代表荣登亚特兰大奥运会舞台举行个人演唱会,为中国人在国际流行歌坛赢得荣誉,成为国际级歌手。
第3届青歌赛,杭天琪获得业余组通俗唱法二等奖,付笛声、屠洪刚获得优秀歌手奖。随后的几届比赛,堪称中国流行歌坛新人辈出的时代:第4届青歌赛专业组通俗唱法二等奖朱哲琴,三等奖解晓东,业余组通俗唱法二等奖蔡国庆;第5届专业组通俗唱法一等奖林萍,二等奖毛宁,三等奖孙悦;第6届专业组通俗唱法二等奖林依轮;第7届专业组通俗唱法的一等奖满文军……
从青歌赛走出来的主持人
自1984年第1届青歌赛创办以来,这个众多青年歌手的梦想舞台,也成了央视主持人的梦想舞台。
刘璐:主持过8届青歌赛的刘璐,见证了宋祖英、阎维文、吕继宏、刘斌、蔡国庆、孙悦、毛宁等歌手登上青歌赛荣誉领奖台的瞬间。她与青歌赛相互陪伴,一晃就是16年。
白燕升:第8届青歌赛,白燕升与刘璐联袂主持。作为戏曲频道的主持人,白燕升会唱多种剧种,他在青歌赛上的主持,带着浓浓的儒雅气息。
周涛:1998、2000年两届担任青歌赛主持人,观众夸她“朴实大气,真实自然”。
朱军:1998年加盟青歌赛的朱军,连续两届担任主持人。
蒋梅:曾是芭蕾舞演员的蒋梅,在2002年第10届青歌赛上与朱军的搭档,一个沉稳,一个清朗,是当年主持台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文清:第10届青歌赛在第二现场主持的文清,因思维敏捷,时时刻刻都带着招牌微笑,颇受观众喜爱。
董卿:2004年夏天,董卿第一次站在了青歌赛的舞台上,她凭借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让亿万观众记住了自己,一主持就是8年。
张泽群:从2004年开始,张泽群与董卿搭档,连续主持了4届青歌赛,他与董卿已经成为青歌赛上的“黄金搭档”。
刘芳菲:在2006年第12届青歌赛上,刘芳菲作为第二现场的主持人,其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迅:2008、2010年连续两届在第二现场主持的朱迅,在与评委和选手的交流上得心应手,善于掌握互动主动权,懂得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平衡分歧。
任鲁豫、管彤:在第14届青歌赛上,任鲁豫和管彤搭档,第一次站在了青歌赛的主持台上。当时的他们是一个崭新的组合,从起初的青涩到之后的默契,他们顶住了很多的非议。
李思思、尼格买提:近年青歌赛的一大变化,就是起用央视新面孔。第15届青歌赛主持人李思思、尼格买提即是综艺主持“新生代”,他们通过青歌赛的舞台磨炼自己,日益成熟。
老品牌借力新媒体
焕发青春
一档歌唱比赛类节目能够在荧屏上活跃30年,显然不是件容易事,何况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大平台上,青歌赛不仅做到了,还在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绝对唱响等众多地方电视台王牌歌唱类比赛节目的夹击中,获得广泛的群众赞誉。
青歌赛这个央视老牌综艺节目怎样保持多年的“曲高不和寡”?在互联网占据人们大量业余时间的今天,青歌赛又如何让观众回归到电视机前?央视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坚持青歌赛节目高端主流定位的同时,不把互联网与电视对立起来,因为二者并非相生相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老牌综艺节目借助新媒体,再次焕发青春的成功案例。今年4月1日正式启动的第15届青歌赛首次增设网络代表队,由6家主流网站组建的参赛队面向全国歌手发出邀请,这不仅是青歌赛历史上的首次,也是电视史上的一次突破,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组队组团参赛,不仅让节目更加接“地气”,还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青歌赛获得大量互联网用户青睐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他们是更加广泛的潜在观众群体,要让他们也回到电视机旁,就需要更多直观、有新意的互动参与方式。
据了解,为进一步增加移动平台青歌赛观众的参与度,央视网还在第三期比赛中增设“试唱练耳——节奏打击”环节。届时,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相关手机软件享受与参赛选手同场竞技的感觉,还可以按照软件提示的节拍演奏出不同的音效,“自制”出更加优美的旋律。这一切耕耘,让青歌赛再次吸引了青年观众的视线。
任何比赛类电视节目,都不得不考虑娱乐性和观赏性。回顾青歌赛的历程不难发现,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到增加原生态、组合、合唱,再到归结为美声、民族、流行;从中央机关和部队组团,到增设网络代表团;从综合素质考核和才艺表演、邀请学者担任嘉宾点评,到增加“快问快答”环节,这一切,都是其不断创新、适时改进,取得收视率连创新高的重要特点。
一些音乐选秀节目虽然能够在一时间“大火”,但其生命力往往无法持久。一方面,这样的选秀节目稍纵即逝,很难形成自身节目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商业化的市场包装,反倒让参赛者显得过于草根,所“造”的明星也很难迈入真正的音乐殿堂。
作为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青歌赛在满足主流高端收视观众艺术需求的同时,也为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活跃在当下歌坛的众多一线唱将,很多都是青歌赛选拔和培养出来的,宋祖英、阎维文、毛阿敏、殷秀梅、韦唯、张也、祖海……如今,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名字,已有不少坐在了青歌赛评委席上,伴随着一代代歌手的更迭,央视青歌赛却一直坚守娱乐节目底线,引领中国主流音乐方向,既不浮躁跳跃,也不固步自封,愈发显现出成熟、稳重、卓尔不凡的高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