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陵园发现两块明代墓碑
距今479年,墓主人身份尚待考证
■见习记者 黄国夫/文 王鹏洲∕图
“听说最近试开馆的市博物馆里,有很多文物都是市民捐献的,我这里有两块明朝的墓碑,不知道博物馆收不收?”近日,永泰陵园负责人蔡兆清看到本报有关市博物馆的相关报道后,想起了8年前建园时挖出的两块墓碑,意欲将其捐献出去。
昨日,市文物馆和玉海文化研究会人员来到永泰陵园。经初步鉴定,该墓碑的主人为瑞安人,曾官至山东布政司经历(经历,官名,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市级正局),其具体身份信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墓碑曾被“遗弃”8年
昨天14时,记者来到永泰陵园办公室。靠窗处放着两块形状一致的墓碑,长约0.7米,宽约0.5米,厚约0.1米。一块墓碑上有“明故山东布政司经历林公墓”12个字;另一块墓碑上的字密密麻麻,再加上年代久远,记者只能依稀辨认出几个字。
“这两块墓碑是在2005年10月发现的,当时我们正在修建陵园。”蔡兆清带记者走到半山腰一棵树旁说,“发现时墓碑是竖着的,不过后面的坟墓已经塌陷,都是淤泥。”经过擦洗后,一块墓碑上的字清晰可见。但蔡兆清并不清楚 “山东布政司经历”是何官职,更不知道墓碑有这么久远的历史,便将其放到山脚下,用土掩埋。
这一放就是近8年。
今年清明节,市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希濂先生来到永泰陵园,蔡兆清便向他提起墓碑的事情。
“这可是宝贝啊!”许希濂立马叫蔡兆清带去看一下。
“当时天下着雨,墓碑被丢弃在一边,上面都是黄泥,真是可惜。”许希濂回忆道。随后,许希濂让蔡兆清将墓碑搬至办公室,并对其清洗保存。
墓主曾任山东布政司经历3年
墓主是否是瑞安人,生卒于何年,又有怎样的经历呢?文保人员用湿布擦拭墓碑,逐字阅读,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
据碑文记载,林公字尚远,号东河,号称东河俯君,生于明天顺辛巳六月四日,卒于明嘉靖甲午正月十六日(即1460至1534年),享年74岁。
碑文记载,林公先辈为福建人,因“避兵来温,遂居永嘉泗溪西”,后逐迁入瑞安居住。
林公“幼颖异,知好学”,不过“屡试秋闱”(“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足见其仕途起步的艰辛。他任山东布政司经历3年,后因“老疾”自告回家休养一年,在此期间疾病发作一个多月,终亡于家中。
“这两块墓碑的发现,对完善瑞安地方志和人物志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墓主人的事迹,还要作进一步考察。”许希濂说。下一步,市文物馆工作人员将对墓碑碑文进行拓印,并参考清乾隆年间或者民国地方志对其进行查究。
据了解,永泰陵园欲将这两块墓碑交由市博物馆保存。
(请报料人蔡先生来本报领取报料奖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