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瑞安方言刻不容缓
■记者 朱程芬 整理
方言,即地方语言,《汉语字典》上说:方言是指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一个地方都应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温州语言学者沈克成先生认为,瑞安方言是温州方言中价值最高的一部分,被称为温州话中的“吴侬软语”。
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人群为百越人,说的话是一种古越语。它跟北面的齐国不能通话,与西边的楚国也不同语。齐楚两国说的是汉语(华言)。古越语属于侗台语,是今日侗语、水语、壮语、傣语、黎语、泰国泰语、越南京语、缅甸掸语等共同祖语的兄弟语。
瑞安方言承载多元文化
温州人的祖先是百越人,温州话后来怎么会演化成为汉语南方方言的一支——吴语呢?原来,百越人很早就与北方来的汉族有接触了。百越族要学习汉族先进的技术、文化,必须要学习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汉语的成分越来越多,最后百越语就消失了。
温州方言在南宋时已经很有特色了,宋末永嘉戴侗《六书故》大量采录家乡的温州方言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很近今语。
瑞安方言趋向消逝
现在,从学校到家庭,使用普通话越来越普遍,爷爷奶奶们也大都说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与孙子孙女们沟通。学校里交流、年轻父母交谈等使用瑞安方言的频率日趋低下,致使城镇儿童大都也在讲普通话。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不用瑞安话交流了,甚至有的听不懂瑞安话。祖先留下的乡音正渐渐地远离,若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人的时间,瑞安方言将在飞云江畔销声匿迹。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有学者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复兴方言,我们在行动
传承方言,从娃娃抓起。如何使孩子们爱上方言?不知家长们能否想起小时候,老一辈人经常念起的“燕儿,燕儿,飞过殿儿……”这些瑞安的传统方言童谣。
据悉,瑞安童谣大约有上百首,内容通俗浅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瑞安童谣以瑞安方言表现,具有浓厚的瑞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方言童谣能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享受,帮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且是练习瑞安话的好教材。
实际上,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和矛盾。国家推行普通话,是要求民众在该说普通话的场合必须说普通话,私底下或其他场合的交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会因为说普通话的人多,就要排除和消灭方言。恰恰相反,国家正大力研究、保护方言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我市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提案呼吁,继承和弘扬方言文化的重要性。2009年,市委宣传部曾组织编写了一册《瑞安童谣精选》,为抢救方言童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瑞安童谣,弘扬瑞安民间传统文化,展示瑞安儿童的艺术天赋和风采,市语言艺术学会、市音乐家协会、瑞安电视台文化经济频道以及瑞安日报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瑞安方言童谣大赛”将于今年6月开始启动。通过大赛的方式,推动瑞安童谣的传唱,展示瑞安儿童的艺术风采,着力把瑞安方言童谣大赛打造成瑞安精品文化品牌。大赛中的优秀选手和作品将摄制成电视MV光盘,为瑞安童谣提供一个长远的传承与传播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