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方言是瑞安文化重要载体
传承保护母语瑞安人都有职责
——陈虬等三贤的瑞安方言著作重刊贺
■宋维远
5月14日,温州市图书馆举行《温州方言文献集成》(郑张尚芳沈克成主编、浙江省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首发仪式,该《集成》首批三辑、13卷与读者见面。瑞安籍瑞安方言研究学者陈虬的《新字瓯文七音译》(附《瓯谚略》)、《瓯文音汇 》,余国光的《俗字编》、《補正俗字编》和杨绍廉的《瓯海方言》等重要著述分别被编入《集成》的第三卷、第八卷和第十卷。这些沉睡近一世纪的著作重新出版,呈现在后学们面前怎能不令人激动!笔者有幸应邀参加《集成》首发式,率先阅读此书,近日来不忍释卷,为前人对温州方言孜孜不倦研究后所获得重大成果再次面世,更为温图等单位及有关学者辛勤搜罗,校订整理旧籍,重新出版先贤遗作感到欣喜,更为今人肩负继往开来、传承保护母语的职责而感到任重道远。
瑞安方言是瑞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如果没有瑞安方言这个载体,传承与发展瑞安文化岂不成为一句空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瑞安方言是温州方言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温州方言属于全国第二大方言“吴语”的一个语种。吴语习惯被分为北吴语与南吴语两大支派。中外语言学家历来总是拿苏州话(近年来又被上海话所代替)和温州话分别作为北、南吴语的典型方言来研究。温州由于历史上长期地处交通相对偏僻的东南海隅,温州方言是吴语的最南端语种,自古以来受北方官话影响相对较弱,与官话差别较大,故较多保留着古瓯越、古吴语的特色,成为方言的“文物”,唐宋以前的一些文字语言和词汇仍较多地保留在温州方言中,所以温州人阅读唐诗宋词,学习写作古诗词所应用的四声平仄、押韵知识,天赋比北方人多,也就容易得多。尤其是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入声字读音,仍在温州方言中,对温州人讲入声,几分钟就会弄明白,用温州方言读唐宋诗词比用普通话来读,更感到入调合韵,朗朗上口。
瑞安方言在温州方言家族中有着重要地位,就拿社会层面来说,早为全温州人所认可。假如温州各县人凑在一起讲温州方言,总有人会说,瑞安话好听,咬字清楚,如“水”、“洗”、“死”、“喜”等字区分明显。加上为温州人喜闻乐见的温州鼓词,长期约定俗成地采用瑞安方言演唱,几百年来为温州听众所接受。从学术层面来说,语言学家们一般认为温州方言最迟到南宋一朝已经形成了,并与相邻的台州方言,处州方言明显区分开来。北宋皇佑年间开温州学术先河的学者“温州皇佑三先生”中的林石长期生长在瑞安塘下塘岙,其他两位先生王开祖,丁昌期,或本人或先人,或子孙均曾在瑞安生活过,与瑞安方言、瑞安文化有着密切的因缘。北宋元丰年间,温州有九位先生先后到中原汴京太学读书,其中还有人向洛阳学者二程(程颢、程颐昆仲)和关中学者吕大临、张载问学,他们回到温州后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被称为“温州元丰九先生”这九先生中的周行己、许景衡、沈躬行、赵霄四先生是瑞安人,又被称为“瑞安元丰四先生”。南宋时瑞安陈傅良、叶适更分别被后学尊为永嘉事功学派的开先河者和集大成学者,他们对中原与温州的文化交流,温州方言(含瑞安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元代,瑞安人高则诚的名著《琵琶记》中更把一些温州、瑞安方言词汇写到唱词和口白中去,宣传温州方言。晚清以来,瑞安文字语言学者辈出,有余国光、方成珪、孙诒让、陈虬、宋怒、杨绍廉、李笠、戴家祥、林尹等,他们或师承传授,或同时代结成团队相互切磋,以自己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学术功底为基础开展对瑞安方言的研究工作,并把瑞安方言与汉语文字,声韵结合起来,把研究温州方言与推广群众性的识字、扫除文盲、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工作结合起来,真可谓用心良苦,志向高远。
总之,这些首批编入《集成》的三部瑞安人的瑞安方言著作,编者态度严谨,成果卓著,对后学很有指导、学习、参考价值,值得方言研究爱好者阅读。
附:《集成》首批三部瑞安方言著作简介
《俗字编》编者余国光,生于清 康熙五十七年(1718),约于嘉庆初逝世。该书初为抄本,道光七年(1827)有瑞安洪守一重辑刻本,民国13年(1924)有瑞安黄绍裘广益书局石印本,民国16年,又有瑞安张釜增订抄本。最初抄本共收录45类、951词条,道光刻本分为29类,851条词条,民国广益民国石印本仍45类,词条增至1263条,较抄本补421条,正28条。余国光写作本书的动机是为解答群众询问俗字时的疑难,他根据《广韵》、《玉篇》、《俗呼小录》、《通俗文》等全国通行的辞书、韵书来考证瑞安方言俗字的读音释文,对于今人研究瑞安方言很有教益。其中有些字较为生僻,今已不常用,但较多字有全国的共性意义,当地人如按方言读音就会领悟其意义。外地人也可按字义读懂瑞安方言,如“汰浪”、“捨割”等。
《新字瓯文七音译》(附《瓯谚略》)和《瓯文音棠》,是作者陈虬(1851—1904)积30年心血编成的瑞安方言拼音方案的教材,是一部记录瑞安方言的小词典,他想以此普及文化教育达到开通民智强国富民的目的。他说“识字的人多,故人人多会自己读书看报……造出来这许多东西,制作一天好一天……国富没有不强……”他在近百年前,自创了篆体拼字母,对当前运用的拉丁字母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也有一定局限,这些音标对百年前瑞安方言的记录(同时应用汉子切音),对今人读准方言俗字很有帮助。
《瓯海方言》编者杨绍廉(1864—1927)是书法家、金石家,与孙诒让、黄绍萁、端方都有交流。该书为民国时黄溯初藏书抄本,分为“释词”、“释言”、“释音”等14类收246个词条,每个词条下都作简要解释,释词旁征博引,力求使传统的“小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六书故 》、《正字通》及《左传》、《史记》、《易经》、《周礼》、《诗经》等文献作佐证,追求“无一字无出处”,对研究温州方言渊源很有贡献。祈望瑞安市文化教育部门尽早组织有关人员研究,以此推动瑞安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