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历史“六连碓”藏在小山村
东元村:老物件带来美丽前景
■记者 林晓
这里群山绵延,山林茂密,修竹青翠。
山间溪流纵横交错,清澈又湍急,为筑水碓造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明代永乐年间建造的“六连碓”水碓就在湖岭镇东元村。如今,村里的“六连碓”已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
走进东元村,可见村里保护老物件所做的努力和成绩,保护之余,我们又发现了东元村在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新美丽。
东元村概况
东元村在瑞安的西北角,距市区40公里。全村有94户,325人,耕地面积171亩,果园面积180亩。瓯湖公路从该村经过,交通便利。
特色
东元村保留着完整的造纸作坊“六连碓”。水碓是一种利用水力旋动的造纸作坊。东元村“六连碓”主要用来将水竹捣碎成纸绒,是古代造纸术中重要的工序。“六连碓”分布于东元村三十二溪上,碓平均间距约10米,每座水碓平均5米见方,用石砌成,规模较大。依山势而建的水碓房、捞纸房和腌竹槽,与民宅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独特的家庭手工古法造纸作坊群。
荣誉
2011年,东元村被评为瑞安市级文明村。2012年,南屏纸造纸术造纸作坊“六连碓”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越条件造就
美丽东元
点评人:市水利局局长蔡桂友
“六连碓”古造纸作坊群,堪称是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在瑞安市是唯一的,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东元村的西南有金鸡山旅游区、南有龙井风景区、东有卧龙峡风景区,这些都是东元村“美丽”的优越条件。
小山村里“藏”着明代造纸工具
蒙蒙细雨中,青山绿水因云遮雾罩而愈发显得迷蒙,耳际传来“嘎咚嘎咚”的水碓敲打声,那被溪水带动的大轮子湿漉漉地从水中爬起来,又缓缓地沉下去。一切如同一幅巨型泼墨山水画映入眼帘……
从市区开车一路西行一小时后,即进入西部山区湖岭镇东元村,这里就“藏”着明代造纸工具“六连碓”。
高低错落的民居新旧交替,既有五六层高的新楼房,也有早年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在旧貌新颜更替之中,它们相得益彰。特别是在春夏之交的时候,小村庄的水碓在花花草草的映衬下,古朴中带着沧桑。
东元村村委会主任尹建学带领记者一行走近了这些老物件。他介绍,路边有腌制做纸的材料“刷”和石灰塘(腌竹塘),还有半成品的屏纸……不远处,就是明代建造的“六连碓”水碓了。
在尹建学的指点下,我们来到村前的一条溪边,沿着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走了约50米,来到“六连碓”碓屋。所谓的“六连碓”,就是几座碓屋沿溪建造而形成的古水碓造纸作坊群。现在见到的“六连碓”,是明朝永乐初建造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六连碓”全部重新修复
记者几年前曾多次来过东元村,当时在东元村所见的“六连碓”中,就有因台风来袭而毁的碓屋。“台风引起山体滑坡,大石头直接冲击下来压倒碓屋。”这是当年记者听到的一番话。
除了每次台风和山洪来袭,让碓屋一次次受损,比风雨更令人难受的是,大家对历史老物件的漠视,加上造纸业“歇业”已十多年,一度让“六连碓”碓屋杂草丛生。
“2010年,瑞安日报对我们村的‘六连碓’报道后,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造纸作坊群,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于是着手修复工作。”尹建学说,“2011年,我们投入16万元,对‘六连碓’全面修复。湖岭镇相关领导、市文物馆馆长陈钦益和工作人员多次到村里查看,并对修复工作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尹建学介绍,村里八成老年人原来都是做纸的纸农,也有很多中年人会做。“我家就是祖传做纸的,大家对做纸都有感情。所以,对于修复造纸作坊群并不存在太多的困难。”
修复后的水碓保持了原样,由滚筒、水叶片、轴杆、捣臼子等部件构成,并对修复好的水碓放水试用,使古老的水碓重新运转。
记者在修复好的一处碓屋上见到这样的介绍:“阔坑碓四所俗称倒退淋,因水轮逆转而得名。水碓房坐东朝西面阔二间,通面阔5.5米,进深一间,通进深5米……”
山村建设与“六连碓”一并美起来
采访时,“六连碓”碓房旁,工人正在修建防洪堤、筑村道,记者与其中几位老师傅聊起天。
湖岭镇光辉村老师傅吴育金是一位有40多年筑路造屋的“打岩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早年开山打岩,筑路造屋,在温州中山公园、瑞安万松公园等园林建筑中,都有他的“成就”。
“打岩做石头的生活,40岁以下的人基本都不会做了。东元村修好水碓之后,就开始筑坝修路。这种老法筑路不是采用现代的青石条石做,而是遵从祖传的山石筑路法做的。”吴育金说。
据了解,现代青石条石筑路速度快,也省力省事,但会破坏山村原始的风味。“建成后的防洪堤3米高,100米长,投资约15万元。”尹建学说,“我们不能照搬城市园林式的建筑方式,要保留自己的风格,保留历史。”
正在修建的防洪堤预计6月底竣工,村里还要开展溪流美化工程的建设。“两岸护岸建造后,堰坝矴步建设还需要约7万元。我们还规划220米村中心路二期工程、700米游步道粗石建设工程。今后,我们还想打造南屏纸造纸展示馆、生态文化景观园等。”尹建学的远景规划还很长。
旅游发展正在起步
在山村里走走停停,山间宁静的古道上,回响着脚步声,古道两边竹子茂盛挺拔,透过竹与竹间隙,远处的梯田和山峦勾画出美丽的风景。
在东元村,除了600多年历史“六连碓”这种原始造纸术有独特之处外,吸引游客的还有村里的青山绿水和奇树。
一棵200多岁的藤树成为一道自然景观,吸引许多游人前来拍照。
村民介绍,这棵藤树直径约30厘米,从根部开始分出多个枝藤,分别缠住两棵苦槠树和一棵樟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离不弃、拧成一体,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之为“夫妻树”。
让人称奇的是,紧紧缠在一起的树和藤,200多年来仍郁郁葱葱、参天蔽日。
“还有一处天然水帘洞,令人称奇。”尹建学介绍,水帘洞3米宽,1.8米高,十多米深,是天然的避暑之处。“夏天,村民常在这里乘凉,大热天的中午,还有人在水帘洞里睡午觉呢。”
[相关阅读]
《瑞安县志稿》“民物编”中记载,湖岭土纸品类有“四六屏、六九屏、八寸、二细”等名目,统称“湖岭屏纸”,当时咸芳、瑶庄两乡有槽户600多户,年产量达12307吨,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为湖岭卫生纸,可见,从当年规格品类上,跟福建南屏纸有关。而从湖岭屏纸生产工艺流程来看,湖岭山区纸农仍基本上沿袭了南屏造纸的做法,无多大变化。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主要工序有做料、腌刷、翻塘、煮料、捣刷、踏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拆纸、捆纸、拍纸、打印等20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