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编修工作“艰难”
——清乾隆《瑞安县志》解读之一
不久前,《乾隆瑞安县志》点校整理重刊正式出版。全书40万字,插图4页,正文十卷,横排纵述,囊括全面。
县志较系统地记述了清代及之前瑞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轨迹,其中山川地理、民物风情、名胜古迹、人物建树、社会风云等历史信息详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本报将分期对新出版的清《乾隆瑞安县志》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同时,我们也将之与2010年正式出版的《嘉庆瑞安县志》作个比较。希望读者通过这本“百科全书”,更加了解瑞安的历史。
■记者 林晓
历史上编纂过
约10部县(市)志
早在南宋,瑞安人曹叔远就编纂过温州早期的地方志书《永嘉谱》,他是瑞安修志队伍的先驱。
曹叔远是瑞安曹村许岙人,他是陈傅良的学生。宋绍熙三年(1192年),由温州知州宛陵孙懋主修,曹叔远编纂了《永嘉谱》二十四卷,曹叔远因此也成为宋代方志学的重要人物。孙诒让是清末方志名家,他在《温州经籍志》中,对曹叔远纂的《永嘉谱》内容和形式有解析和评价。
瑞安修志大约起始于元代大德年间,此后至今的700年中,相继大约编纂过10部县(市)范围的志书。
瑞安县(市)范围的志书分别是:元大德年间(1297年至1307年)编的《瑞安县志》;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编的《瑞安县志》;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54年至1555年) 编的《瑞安县志》十卷;明万历二年至三年(1574年至1575年)编的《瑞安县志备遗》两卷;清康熙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687年至1691年) 编的《瑞安县志》十卷;清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1746年至1749年) 编的《瑞安县志》十卷;清嘉庆十二至十四年(1807年至1809年) 编的《瑞安县志》十卷;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曾立局修志,开馆重修县志,但因故中辍未成,仅留《大事记》残稿数页。
民国时期,又修了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935年至1938年)编的《瑞安县志》不分卷;民国二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935年至1946年)编的《瑞安县志稿》二十八卷,因未经最后定稿,仓促付梓,故称志稿。
1997年,为配合瑞安撤县设市10周年庆祝活动,编印过《瑞安市简志》。至2003年,《瑞安市志》正式出版。
事实上,在1987年12月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后,在修编《瑞安市志》的同时,每年还编印一册《瑞安年鉴》。在旧志方面,目前查到的是元大德、明永乐、明万历3部《瑞安县志》散佚,《康熙瑞安县志》存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
《乾隆瑞安县志》较详细记载清代历史
2003年,《瑞安市志》出版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即从事《嘉庆瑞安县志》的点校、整理工作。2010年5月,《嘉庆瑞安县志》点校本出版。其后,又对《乾隆瑞安县志》进行点校整理。历时3年,《乾隆瑞安县志》点校本在今年3月份出版。
《乾隆瑞安县志》保留了《康熙瑞安县志》的珍贵史料,较详细地记载了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这段历史。
《乾隆瑞安县志》全书约40万字,插图4页,正文十卷,横排纵述,囊括全面。
这部县志除前后辅文外(序、叙、纂修姓氏、凡例、跋等),正文卷志是:舆地志、建置志、田赋志、职官志、祠祀志、兵防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和杂志。
该志的历史地理概况清楚,建置沿革,疆域边界,形势山川,皆一目了然。如:“疆域”有“至、到、程、途”;“隅乡”有“隅四、厢一、乡十二、都五十五”;“山川”有“峰、岩、石、岭、洞、潭、井、泉、畦、池”,可谓十分详细。
户口田赋比较翔实。时限内政治军事、职官选举比较清楚,并能上溯三国吴。风物收录较全,立传面宽量大。艺文丰富,分列为8类。风土人情体现清代及之前的概貌,尤其是艺文志、杂志有特色,显示出瑞安地方特点与古代风貌,据此可窥瑞安古史在千年以上。
前志刻板被火烧毁
《乾隆瑞安县志》多次提到“前志”,前志表示之前最近一次编纂的志书。那么,《乾隆瑞安县志》的前志是指哪一本志书呢?
《乾隆瑞安县志凡例》称,“本志在前朝始修于永乐乙未(1415年),再修于嘉靖甲寅(1554年)及万历乙未(1595年),又修于皇清本朝丁卯(1687年),距今六十余载。”这里所说的“皇清本朝丁卯”即是1687年,是清康熙二十六年。所以,这里所说的前志,是指《康熙瑞安县志》。
现在,还有《康熙瑞安县志》保存在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我们还没曾见到。但在当时,“民间所存之书,更寥寥无几”。
《重修(乾隆)瑞安县志序》一文介绍:“瑞安《志》不修者已六十年,板弗戒于火又二十年。”
《乾隆瑞安县志叙》介绍:“瑞邑志旷修六十余载矣。前《志》修于兵燹之后,阅五载而告成,遗忘脱略,殆所不免。多历年所,书朽蠢,字模糊,几同残编断简,而非复邑乘之大观。抑且祝融肆虐,旧板付之一炬,民间所存之书,更寥寥无几。”
这里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康熙瑞安县志》出版至今有60年了,县志的刻板被火烧毁后也有20年了。“抑且祝融肆虐,旧板付之一炬”中的“祝融肆虐”以指火灾。刻板被火烧毁后,民间所存的《康熙瑞安县志》更寥寥无几。
两任知县
编乾隆县志
《乾隆瑞安县志》的编修工作可谓“艰难”。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瑞安知县邹克昌已在任3年了,上宪催瑞安呈送县志,但新志未修,旧志毁于火,只好临时让瑞安县儒学训导兼理教谕事章昱负责修志,经费由邹克昌捐俸为倡,再向地方乡绅劝募。
查阅《温州历史年表》上的记载,有“知县邹克昌倡修《瑞安县志》,于潜章昱主纂,当年成。付梓前,邹克昌以病告休。十三年(1748年)秋,继任知县忠州陈永清延聘章昱、瑞安吴庆云继修,十四年(1749年)付梓刻本成,十卷。”
《乾隆瑞安县志叙》是章昱写的,他说:“丙寅岁,邑令邹公以上宪饬取志书,茫然无以应,因商之于余。余莅任以来,久慕瑞邑为理学名邦,有小邹鲁之号,渴思观其懿躅芳徽,遍向同人索《志》,已及三秋而无一应。”
按文章的内容来看,“丙寅岁”即是1746年,其中的“三秋而无一应”不是指3年时间,应该是“几个月来”或者是“整个秋天”的意思。古人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之后,新任知县陈永清与章昱商量编修《县志》,说到“因及志事,欣然以为第一要务,不可缓。”可见知县陈永清对《县志》的重视程度。“但余以前车为鉴,恐再无成,为同人窃笑,遂隐忍一载而不言。”
可以说,章昱是个很会隐忍的人,他深知编修工作的“艰难”,也怕别人笑话,居然“隐忍一载”不提此事。这一年是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丁卯年,离前志《康熙瑞安县志》(也是丁卯年)出版已整整60年。
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陈永清请杭州的刻书匠师雕刻《县志》。《乾隆瑞安县志叙》称:“随于会城,倩名手匠师,付之剞劂……阅七月而告成。”
期间,章昱聘请本地名人吴庆云、林霁、张为隽、林元炯等一道参与编纂,复请诸生同志者7人担任采访、校对工作,经7个月的努力,终于刻成《县志》,比康熙《县志》篇幅增加了四分之一。
文中所说的“会城”是指省城杭州,也就是说请杭州刻板师傅雕刻。第二年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付梓刻本成,此志也已经过两任知县了。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解读《乾隆瑞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