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耕耘 几分收获
本报获省新闻奖的背后故事③
[新闻背后]
“早稻询价”题外话
■夏盈瑜
从2010年之后的每一个粮食收购季节,我都会习惯性地问一下粮食价格。高了还是低了,粮农丰收了没有?
或许,这份感情,来自于《粮价定多少,先问问农民》这篇稿子。
2010年夏季,阴雨天气、台风、洪水轮番到来,早稻丰收季节,有些稻谷成了“泥芽谷”,有些倒伏在田头,有些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我们随同粮食部门数次下到田间地头,深一脚浅一脚的农田里,原本只是问问农民们的收成。不少农民眼角闪着泪,原本“多收了三五斗”,却变成“价贱伤农”,大家对当年储备粮收购价格非常关注。这情形,触动着我们的心。
后来,瑞安粮食部门干脆出台新政,率全国之先尝试早稻收购询价,以向农民询价为基础,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政府根据农民提出的建议最终制定粮价,以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得知此消息后,本报副总编陈增童叮嘱我“跟紧了,盯牢了。”
政策出台了,首次粮食询价会上,农民们“热血沸腾”。而当天的写作过程,同样让我“热血沸腾”。熟不知,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农资都统一供给,农民对粮食价格的制定不参与、不知情。如今,和所有的市场主体一样,农民走向市场,农民和粮食收购部门的关系,从以前的简单供给关系,走向今天的互利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多么截然不同的改变!温州走在人前的岂止是工商业?这和当年率全国之先取消农业税,何尝不是异曲同工之妙?
把稿子写完稿之后,陈总迅速对稿子进行了修改和润色,并将其发给了人民日报和浙江日报。当时,我们和浙江日报的编辑都不熟,陈总试着打了几个电话,但是回复给我们的仍是未知数。“省报要求太高了!”我们以为此稿刊登无望,可没过多久,浙江日报记者部副主任童颖骏打来了电话,热情洋溢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好稿,真是难能可贵!稿子上地方新闻版头条!”等第二天稿子刊登出时,竟然上了一版!
之后,省里的领导几次来瑞安调研此事,央视新闻也就此事做了报道。后来,稿子获得了省新闻奖三等奖,有人和我谈起这条稿子的意义。
譬如,农民在粮食收购定价体系中有了自己的声音。也谈到报道跟时下扶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政治大局相符合,反映观念变化,反映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敢于创新和真心实意为农服务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如何跳出以往部门工作写法,如此云云。
我突然想起了那日浙报编辑致电我们时欣喜而肯定的声音,换做我说,或许,评奖专家和我们一样,看到字里行间对农民的尊重,关心粮价下的父老乡亲,可安好? 可有笑容?而作为新闻记者,是否将心比心,波动新闻外的心意?承担新闻工作者为百姓鼓与呼的社会责任?
新闻比任何东西,更追求真善美。
[获奖作品]
(刊于2010年7月16日第7版)
粮价定多少,先问问农民
我市率先启动夏粮收购“询价”制度
■陈增童 夏盈瑜
“我们认为每50公斤最低要120元。”昨日下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温州种粮“状元”陈庆福代表全市农民就今年夏粮收购价格向粮食部门提交意见。当日,来自全市的10位规模种植大户代表和市粮食部门有关人员座谈,参与夏粮收购价格制定。
夏粮收购定价体系中有了农民的声音,这在全国尚属首创。以往,夏粮入库收购价格都是由财政和粮食部门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参考周边地区制定,并在收购前告知农民。农民作为粮食的卖方,对价格制定不参与、不知情。今年,我市率先尝试夏粮收购“询价”制度,让农民参与到价格制定中来。
近一个月来,市粮食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到全市各地,与种粮大户一起对今年早稻的生产成本进行盘点,实地察看早稻生长情况,并就今年的夏粮收购向他们进行“询价”。
项宝荣是我市最大的种粮大户,今年共种植早稻1100亩,与粮食部门签订订单粮食50万公斤。“收购价格每公斤上下一分钱,对我来说就是5000元的差价。”在马屿镇田头,项宝荣对粮食部门人员谈了自己的看法:“今年的农资、人工等生产成本价格都比去年高,加上天气不好,产量也有所降低。我认为今年的夏粮收购价格要比去年高一点。”据悉,去年我市夏粮收购标准价为每50公斤120元(圆粒)和118元(长粒),其中包括政府奖励22元。
昨日,参加询价的10位种粮大户代表全部出席了座谈会。大户们仔细地进行了成本核算和产量估算,时而激烈讨论,时而埋头思考,最后经过认真协商,报出了“每50公斤不少于120元”的价格底线,并期望价格“更高点”。
走出会议室,陈庆福感触地说:“往年,农民无法参与到价格制定等政府行为中去,这次‘询价’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农民地位的提高,我相信,我们给予的意见将为这次政府定价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市发展和改革局(粮食局)党委委员叶建华当场表示,将尊重询价结果。“我们出台粮食‘询价’制度,就是要让农民为粮食收购价格提供科学依据。”叶建华说,他将把农民的意见带到今日省里召开的夏粮收购座谈会上去,要求省里认真考虑农民的成本压力,让他们增产又增收。
(获2010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2010年度浙报集团县市报新闻奖一等奖、2010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一等奖、2010年度温州新闻奖二等奖)
[新闻背后]
从街头小事谈“小题大做”
■孙 凛
新闻摄影作品《有话好好说何必大打出手》获了奖,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这是报社新闻摄影第一次获得浙江新闻奖。
我到瑞安日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有十个年头,2002年进入报社摄影部工作后得到时任摄影部主任庄颖昶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对新闻摄影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2年3月17日,我在街头采访外来务工人员时,看到两名商贩因争抢摊位而发生争吵。一个大约6岁的孩子在旁边哭闹,拉着父亲的衣角想阻止父亲打架,可这位父亲不顾孩子的劝阻,依然和另一个商贩揪扯在一起。随着架势升级,两商贩互不相让互扔砖块,在巡警来后依然没有收敛,反而越战越勇。我在现场抓取了警察阻止、劝架的瞬间。
日常生活的街头民生类题材最能体现出社会百态和市民的市井生活。作为县市报摄影记者没有机会参与国内一些重大新闻题材的报道,那就要学会将自己身边新闻做细、做深、做强。
《有话好好说何必大打出手》这幅新闻摄影作品就是一幕发生在街头的一个小事件,但我在拍摄时尽量让画面紧凑,营造了强烈的动感和现场感,形象记录了一位商贩不顾一旁坐在地上哭泣的孩子,和另一位商贩为“抢地盘”大打出手,而警察在两位商贩中间努力制止冲突的惊险画面。
作品中三个主体人物形态各异,特别是中间的警察神态和动作给该作品带来更具强烈的视觉中心。在曝光违法行为同时,彰显了人民警察不顾个人安危尽职尽责的精神。见报后被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并被多家网络媒体选为每周精选照片。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这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认可,我将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获2012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2012年度浙江省新闻摄影年赛银奖)
[获奖作品]
(刊于2011年5月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