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迁社址 终得其所
瑞安日报曲折安家之路
■见习记者 李心如
古有“孟母三迁”之说,而本报却经历了“四迁”。
20年前的7月1日,《瑞安日报》诞生于仓前街134号市委老干部局一楼的小办公室里。从那一天起,瑞安日报人与罗阳大地同呼吸、共命运,记录书写着瑞城的精彩历程。
细细数来,瑞安日报社20年来一共经历了四次社址变迁,第五个社址——安阳新区安福路30号瑞安日报社大楼。从2002年开始成为瑞安报人今天的家。
20年,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全新的起点上,瑞安日报再出发!
初址
市委老干部局:
总编没有办公室
在本报复刊前两个月,当时的筹备人员租用了仓前街134号市委老干部局一楼3个办公室开展工作,工作人员仅八九人。当时的老报人们都身兼数职,像副总编管陶兼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陈志良兼任办公室主任。
由于整个报社也只有3个办公室,办公场地有限,两个副总编挤在一个办公室,编辑部一个办公室,社办、财物、经营人员挤在一个办公室。仅3个办公室,大家工作起来都显得有些拥挤。每逢编辑部开会,大伙搬来自己的坐椅,聚在一起也就兼做会议室了。
每每回忆起这段时光,老报人总是津津乐道。“那时候,人少房间少,但其乐融融,联络还真方便,喊一声,全报社人顷刻便可集中了。”管陶说。
在办公室的安排中,没有报社的领头雁、最高领导总编的办公位置。首任总编蔡声遂当时身兼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之职,宣传部有他的办公室。据了解,每次他来报社都是在各科室现场办公。审签大样时,他和编辑一起,到当时的国营印刷厂现场办公。
一迁
仓前街一弄堂:空调先装照排室
1993年年底,报社决定自办照排,开始招兵买马。新进的人员要有一个办公地点,安放在哪里好呢?报社就在老干部局四楼另租一个办公室。为了方便冲洗照片,报社还在老市委大院的另一头档案局的楼梯下搭了一间暗房。
5个办公室分处3地,工作交流时,当然不如之前那样方便,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于是,到了第二年上半年,报社就在仓前街一弄堂里租用两间4层民房。面积扩了一倍后,总编蔡声遂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总编办公室。
在这个新的办公地点,报社还购买了第一台空调。不过,这台空调可不是装在总编办公室,而是装在四楼的照排室里。这可不是专门当照排员送福利,而是当时的照排室拥有瑞城最先进的3台电脑,也是我市除国营印刷厂外,唯一一个进行电脑照排的地方。管陶说,本报一开始就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跨过“铅”与“火”,迎来“光”和“电”,需要保温“特殊照顾”。
房间虽然多了几个,办公的地方是宽敞了,可对于报社来说,并不全是益处。“人家上门投稿、反映情况却难找了。”管陶一语说出了不足之处,也是当时报社的一处“硬伤”。
二迁
万松西路民房:麻雀虽小五脏全
随着报社事业的不断发展、队伍的日益壮大,1995年9月1日报社又要搬家了。这次新家的地点是万松西路164—167号民房,尽管办公室并不宽敞,倒也让每个科室有了1至2间办公室。在那里,报社有了第一个会议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像个办公室啦!”管陶是这样评价租来的新居的。
虽说像个办公楼了,但由于是民房,很多设施跟不上。楼房里有两张楼梯,很多房间都是通过阳台相连的。到过那里的人都有这么个感觉:“怎么像是大地道似的,老找不着北”。
后来报社买了台照排设备,这可是个长高宽都有一米多的庞然大物,不能从楼梯抬上来,只能在屋顶装了个小滑轮,好几个人用铁链子硬把它拽上来。光搬运安装费就花了近千元。
三迁
市审计局所属楼:搬家出报两不误
在万松西路待了4年后,当时的政治中心东移,报社也必须搬迁到安阳新区。报社于是有了第四处办公场——处于清莲小区的市审计局所属楼房。前两次搬家,距离不过百米,且家当少。这次可不同,当时已发展到周五刊,人员也已达到40多人。怎样做到搬家出报两不误呢?办公室提早一个月开始准备。报社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桌子、箱子上写上新房间号和姓名。
虽然做足了准备功夫,但很多记者在搬家当天外出采访后,回到租用的新家后,却找不到自己的办公桌了。但他们毫无怨言,找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拿出纸和笔,就开始写稿了。在大家齐心协力下,第二天的报纸准时送到广大读者手中。
现址
安福路30号:
从此有了自己家
2002年8月14日,投资730万元、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瑞安日报新闻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
站在挺拔的大楼前,无论是鹤发童颜的老前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报人,个个都感慨万千。瑞安日报人终于不再“寄人篱下”,从此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这幢大楼凝聚着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关心与厚爱,凝聚着所有瑞安日报人不懈奋斗的智慧和汗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大楼,无疑是办好瑞安日报的“大器”。在这个“大器”下,报社其他硬件设施也是一日千里。近年来,报社引进采编自动化系统,逐步实施无纸化办公。
时至今日,无论是哪一处社址,都是瑞安日报人永生难忘的温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