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20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第一传媒
■记者 欧苗苗 郑拥拥 实习生 盛雪雷/文
记者 孙凛/图
20年,5045期。20级台阶,5045次深呼吸,5 000多种向上生长的姿态。
这20年,是瑞安这座海滨城市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瑞安日报茁壮成长的黄金时期。
从停刊到复刊,从“周报”到日报,从黑白到全彩,从纸质到数字报,从单一纸媒到主报、刊物、网站、手机报等多媒体百花齐放……瑞安日报自1993年7月1日复刊以来,从薄变厚,从弱变强,实现了一次次蜕变,在万松山麓、飞云江畔画下一道美丽的轨迹。如今,她正围绕着“区域中心城市第一传媒”的目标阔步前行。
从“周报”到日报
复刊8年
全国公开发行
2001年1月1日,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暖暖地照在窗棂,和煦的春风把崭新的瑞安日报送到了广大读者的手中。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寻常的元旦,但对瑞安报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从这天起,“瑞安报”正式更名为“瑞安日报”,新报头“瑞安日报”4字采用瑞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称的孙诒让手迹集字。
“国内统一刊号(CN33—0102)”这10来个字,代替“浙字第03—22”,首次出现在本报报头区域,这标志着本报复刊8年后,从我省内部刊物正式升格为全国公开发行刊物,这一步对一家报社来说,意义重大。
在温州市,和本报同批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还有乐清日报。瑞安日报成为温州地区拥有国内统一刊号的两家县(市)级报纸之一,这和瑞安市域实力厚实有关,更是和瑞安日报办报质量以及其他各项综合指标位居全省县(市)报前列有关。回顾复刊后的8年,本报一步一台阶、一年一变样:
1994年1月1日,从周一刊(一周一期报纸)扩改为周二刊;
1995年1月1日,扩为周三刊;
1996年7月1日,扩为周四刊;
1997年1月,被评为温州市优秀报刊,是温州市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市)级党报;
1998年9月15日,创办“新闻周刊”,套蓝印刷;
1999年7月1日,扩为周五刊;
2000年4月下旬,再次被评为温州市优秀报刊,是温州市惟一两次获此殊荣的县(市)党报;5月1日,扩为四开八版;12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省新闻出版局批复,本报编入国内统一刊号(CN33—0102)。
国内统一刊号的获得,是对瑞安日报多年辛勤耕耘的肯定,更是为其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在2003年,国家全面整顿报刊,瑞安日报因为手持这么一张“王牌”,加之瑞安经济、报业经营实力较强等条件,不仅没有被停办,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功加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此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精彩版面
改版+扩版
打造市委满意市民喜欢的报纸
如果说,扩版是量的提升,那么,改版则是质的飞跃。统一刊号获得后,瑞安日报改扩版并重,特别是在加盟浙报集团后,围绕“突出重点,简洁大方,规矩中寻求突破”的特点,平均每两年改扩版一次,在前行中留下一串串美丽的足迹,现撷取其中最美的3朵“浪花”,以飨读者。
大报变小报 与国际流行版式接轨
大报大气,小报灵活,选择大报还是小报?这是一道苏菲式的选择题。
2002年元旦,瑞安日报由4开小报改出对开大报,每周20版。
两年后的3月1日,瑞安日报改扩版,将原来对开大报改成4开加长小报,每周扩至4开64版。
由小报变大报,再由大报变小报,这在外行人看来,似有倒退之嫌。
其实,非也。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报型上看,改版后的小报再也不是以前的小报了。它是“加长小报”,采用的是国际流行的窄报风格,板块结构更加分明。我国很多都市报都在新一轮改版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报型。“改版后的瑞安日报更时尚了!”这是很多读者当时的肺腑之言。
“报纸形式上是由大变小,内容却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且这种报型便于版面内容安排,适合阅读习惯及携带保存。”这是更多读者对改小报后瑞安日报的评价。从每日的大报4版变为小报12版,版面数增多后,给新闻和广告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舞台需要科学的安排和丰富的内容,本报充分发挥县(市)报的地域优势、贴近性优势,设立社会新闻和周刊版面,开辟《记者观察》、《逛市场》、《瑞安人写真》、《新闻故事》、《记者调查》、《街头巷尾》、《云江潮声》、《市井新语》、《玉海楼》等栏目,反映来自基层的声音,反映广大市民群众的生活,反映瑞安的历史发展变化。
特别在周刊版面设置上,围绕“新知、风尚、文化”的特色,推出《教育》、《科技》、《健康》、《滋味》、《阅读》、《影音》等若干专版,为群众及时提供服务;广告部承办“生活、财富”周刊版面,设置《汽车》、《财经》、《民企》、《安居》、《美食》、《品牌》等专版,使目标读者在报纸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版,使广告回馈更趋于主动。
通过周刊的经营运作,不仅解决了原大报广告刊载的难题,而且促进了新闻与广告、发行的衔接和良性互动。改版后的第二年度广告营业额突破千万元大关,发行量突破3万份大关。
“瑞安日报经历了由小报到大报,再由大报到小报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瑞安日报事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瑞安日报报人不懈探索的成果。”本报总编缉徐德友说,特别是2004年3月这次由大报到小报的改版,形式上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内容上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显著增强,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瑞安日报报业也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版面到制度 深度改版带来脱胎变化
“变化真大,好看多了。”这是很多普通读者对2009年3月30日这次改版的评价。
一张方形的新闻图片旁,配上一张半抠图,一版整个版面的立体感和跃动感就跃然纸上。“版面看上去更潮了!”很多读者说。
弱—渐强—强,这样三层楼式的主稿标题,再配上垂直版式,各版简洁、直观、大方的风格浑然天成。
这次改版不仅在版式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也来了一次“革新”,围绕本土化,在“贴近性”上做文章。该次改版每周虽然仅增加8个版,但自采版面由原来的38个增加到57个。瑞安人瑞安事、瑞安人外地事、外地人瑞安事,每个版紧扣“瑞安”两字做文章,就连国内外重大新闻也尽可能做到本土落地。
“变化的不仅仅是版式,我们‘挖新闻的想法’变了,‘抓新闻的角度’变了,‘做新闻的思路’变了。”很多一线采编人员在改版实践中深有体会。
为了巩固改版成果,本报专门修订《编辑手册》,加强制度建设。本报加大考核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改革绩效工资,设立总编嘉奖;编委会接受集团考核,部门接受编委会考核,个人接受部门考核;报社内部推行二次分配二次考核,实行科室主任“管人、管事、管钱”三统一。推出热线工作制度,专人值班接听热线,配备新闻快车,使热线做到24小时快速反应。新员工进入报社后,以“打擂台”方式参加采访报道,现场比试,优胜劣汰;统一梳理原来制度,完善报题制度、评报制度、谈版制度、重点报道策划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激励人。
内部流程的再造,支撑起改版的成功。“从版面改革再到生产链全面梳理,从理念升级再到管理创新,思路的变化带来版面的变化,版面的变化带来理念的变化,理念的变化带来人的变化和整张报纸的变化。”徐德友说,常改常新的改版,既是瑞安日报弃旧扬新的过程,更是突破传统束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
和微博、网络互动 新媒体时代下的革新
本报最近的一次改版,即去年的4月18日的改版,是在新媒体时代扑面而来的形势下开展的。
改版中新推出的每周六期的“微播报”、每周三期的“议事厅”版面,就是本报加强和微博、网络互动,实现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
微博原文+微博图片+记者核实,新型的报道形式出现在报纸上后,“微播报”这个版面迅速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微博报料的都是网友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经记者核实报道的都是跟广大读者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报道虽都不长,但见“微”而知著,反映的主题不小。本报还设置报料激励机制,推出“瑞安日报—报料王”活动,开展月、季、年度报料王评选和关注微博抽奖活动,仅一个多月就有1300多名网友成为本报微博粉丝,现微博粉丝近万名,日均提供有效新闻线索20来条。除微播报版面直接报道外,一些分量较重的新闻线索成稿后,在“在现场”、“聚焦点”等版面刊出。
“议事厅”这个版面,是改版前的原服务版的一个栏目。从一个栏目变为一个版面,充分说明本报对报网互动的重视。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和本报在瑞安网上设置温州市首个网络问政平台——“瑞网议事厅”,68个部门入驻平台,一对一回答网友提问,办理投诉建议。本报在报纸上推出“议事厅”栏目后,真实地记录报道部门为网民的答疑解惑。改版后,针对网民反映的复杂问题,记者赶赴现场调研,和有关部门一起寻找对策,为网民办事解难题。这个版面的推出,不仅加速了有关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并促使网络问政平台的发贴量大大增加,日均提高了三分之一。这种报网互动的做法引起省内外媒体的关注,浙江日报、光明日报予以报道,被认为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的成功案例。去年,我市被评为全国网民意见办理先进单位。
改版中,和“微播报”、“议事厅”一起推出的版面还有“有话说”、“温州垟”、“最新闻”、“百姓事”、“远望角”等,单从这“三个字”的版面名称来看,就更时尚了。本次改版还调整了版面字体,启用方正公司新的字体,正文采用博雅宋,标题采用兰亭黑,使报道易于阅读;分栏改成四栏,适当增加留白,力求版面的“饱满”和“留白”达到协调。“版面看起来更疏朗大气了。”很多读者说。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永无止境。每一次改版都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都是理念上的一次更新。”徐德友说,创新是县(市)报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县(市)报立于不败之地。
主报+杂志+周刊+网站+……
全媒体之路越走越宽敞
如果你认为本报只有《瑞安日报》一个媒体的话,那你就OUT了。杂志《今日瑞安》、报刊《瑞安新生活》、网站《瑞安网》,还有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户外新闻联播网……本报近年来加快媒体系列平台建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杂志刊物:政经、休闲两条腿走路
瑞安吹响迈向文化强市集结号的当年,一本重点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行的政经类杂志《今日瑞安》面市了。
关注“两会”,美丽“半边天”,重点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好前景……自去年10月创刊以来,月刊《今日瑞安》每期一组特别报道,关注当月的热点问题,深度解读瑞安。今年3月出版的这期杂志以三八国际妇女节为契机,从市委副书记陈胜峰对妇女工作的期盼、市妇联让半边天空更加美、瑞城女同胞共度缤纷“三八”节、飞云江畔的美丽身影等,多角度、多维度地关注新形势下的妇女工作,展示新时代的女性风采。该期杂志被市妇联作为资料,在其3月底举行的换届会议上分发,得到广大女性同胞的称赞。
“成为一面旗帜,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示发展成果;成为一个纽带,下达政情,上传民意;成为一个窗口,记录瑞安人拼搏、创新、发展的步伐,展示瑞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管秀云在本刊创刊词中对本刊提出的要求,也是本刊不断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政经类杂志《今日瑞安》走的是服务市级机关镇街干部路线的话,今年2月22日开始出刊的休闲类报刊《瑞安新生活》,走的则是面向大众的平民路线。
先锋榜、风尚潮、婚嫁街、格子铺……这是《瑞安新生活》设置的版面名称,很潮也很酷。该周刊逢周五出刊,致力追求时尚与生活相融、草根与贵族接气、时代与潮流并进,全方位关照和关怀读者的时代生活,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游玩和养生、理财、培训等。
寻找最美微笑小天使、评选“最佳爸爸”……该周刊申请成功新浪微博@瑞安日报-瑞安新生活后,结合儿童节、父亲节等节日,加强周刊和微博互动,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得到广大粉丝的支持。其中,“最佳爸爸”评选活动共收到微博投票1822票、电话投票43票, 8位爸爸最终“杀出重围”,成功当选。“虽然只有8位父亲当选,但是每一位父亲都是儿女心中的‘最佳爸爸’”这是《瑞安新生活》倡导的理念。可以说,做一本有态度、有情节的周刊,这是周刊始终坚持的。
新媒体:网站、微信、手机报等争奇斗艳
当天新闻当天发布,这在《瑞安日报》上无法实现的梦想,如今开辟的新媒体——“瑞安网”上梦想成真。作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瑞安网是我市惟一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本报自2011年承办以来,围绕提高时效性大做文章,市委书记、市长当日的活动,瑞安网上当日发布新闻。10多日前,我市“互看互学”再擂战鼓。会议结束后的两三个小时内,当日部门汇报的,市领导点评的,海量的信息第一时间在网上得到一一发布。“网络媒体的优势不容忽视啊!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渠道为王啊!!!”很多业内人士发出如此的感叹。
.“咦!这是什么画面?好像是市里正在召开的两会会场吧!”市会议中心内,两会正在召开;瑞安广场上、万松公园内,市民通过本报设置的户外新闻联播网(LED)全彩显示屏,就可同步观看会议全过程。作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视机显示屏、电脑显示屏和手机显示屏之后的 “第四屏”,LED全彩显示屏自前年登陆我市后,受到市民的啧啧称赞:“现在的技术真发达啊,这个屏幕比家里的液晶电视都要清晰!”
除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外,本报近年布局的新媒体还有很多很多。
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联合打造的瑞安手机报,精选新闻资讯、实用信息,以彩信形式发送用户手机终端,运行一年来现有收费用户3.5万户。
今年5月13日刚刚上线的瑞安日报—瑞安网微信公众平台,迅速得到很多年轻网友的宠爱,成为服务他们的互动平台和资讯发布平台,现拥有活跃粉丝3000来人。
“浙报集团把2013年形象地称为从传统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战略转型的‘全媒体元年’,本报也要乘势而上,加快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转型步伐,坚定地大踏步地走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徐德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