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推进工业和信息化
■见习记者 钱枫枫
工业是强市之基、实力之本、活力之源,工业企业是支撑瑞安经济发展的脊梁。
近年来,我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推进工业和信息化
综合管理全市经济和信息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前身为市经济贸易局,2012年3月,市政府实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批准同意划出贸易相关行政职能,撤销原瑞安市经济贸易局,划入信息化管理职能,整合设立瑞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市经信局的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有关经济运行调节和信息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监测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负责工业、信息化应急管理和产业安全有关工作;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负责全市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综合协调工作,建立煤电等要素保障机制,管理全市电力运行,协调电力供需、电网运行中的有关问题;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做好工业和信息行业管理工作、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投资管理工作,指导全市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牵头协调指导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指导工业和信息产业市场拓展和合作交流;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的工业和信息化企业;负责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协调和管理;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等。
市经信息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经济运行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企业发展科、产业投资科、技术进步科、信息化管理科、行政审批科共计8个职能科室,并设有直属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室、人武部;下设市能源监察大队、市工业行业服务中心、市信息化发展中心、市直属经贸服务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瑞安分院5个直属单位;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属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
近年来,市经信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商贸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居温州各县(市、区)前列,连续多年获评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考核一等奖,多次获评浙江省经贸工作先进单位。
从弹棉机到拥有11张工业类国字号“金名片”
瑞安地处东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现代工业萌芽,1916年李毓蒙发明中国第一台弹棉机,创办毓蒙絮棉机器厂,开创了瑞安机械工业之先河。
今年一季度,我市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223.7亿元,同比增长3.2%,工业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我市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2.2亿元,同比增长3.7%,处温州市平均水平,列三区两市第二位,呈现平稳开局特征。
近年来,我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市的工业发展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工业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我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首破千亿大关,2012年我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1102.7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03亿元,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46.2亿元,同比增长3.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市已发展形成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主导行业,以及针织、制鞋、眼镜、服装、工艺品、箱包、食品七大特色产业。2012年我市三大主导行业共实现规上产值422.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1%。
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年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887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6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1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43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2%。
品牌创新不断加强。我市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等11张工业类国字号金名片;拥有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浙江省著名商标41个、浙江省名牌产品44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8.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5.7%,新产品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3%。
平台建设不断夯实。推进瑞安经济开发区和汽摩配产业园区扩容提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把飞云、莘塍、马屿、陶山、仙降、湖岭等镇街工业功能区打造成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平台。
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注入正能量
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企业资源、改造传统业务、加强企业管理……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从而达到降低运作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目的,是目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也是必经的途径。
市经信局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并指导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我市许多企业注入正能量。近三年,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在软硬件方面投入经费超400余万元。针对订单单件小批量生产,生产工序繁多,工艺复杂的业务流程特点,嘉利特荏原建成了以设计研发、生产控制、协同办公、企业安全、企业应用五大类为基础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系统集成了数十个管理系统。
从2011年5月份开始,嘉利特荏原先后在财务每月结算、锻件采购结算、采购核价、采购件条码验收管理等多个领域投入使用自主开发的信息化平台。开发的铸造生产任务管理平台主要实现自动生成砂铸和精铸的任务,并通过现场触摸屏的简单操作,自动跳转到下道工序,并实时反馈到铸造管理办公室;开发的铸造工艺方案管理是为了将造型工作任务电子化,方便造型人员查询工作任务和工艺方案,使造型业务流程更加标准、顺畅,效率更加迅捷。
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浙江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瑞立集团已基本实现企业内部与局域网硬件设施的建设,为配备企业协同管理决策与各种办公应用软件、企业门户网站,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瑞立集团正实施应用集成系统,建立数据仓库和分销系统,集成了原本分散的数据,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数据使用率。下一步,瑞立集团将建立物流财务一体化系统,提高资金预算水平和资金使用率,使成本核算更为准确,资金监管更为强力,形成溯源通道,最终实现功能完善、信息共享、性能优良、效益显著的公司信息管理系统。
引导工业经济走向
“质高、产优、耗低”良性循环
2013年,市经信局将深入实施省级工业强市创建工程,努力引导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走向“质量效益高、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两化融合深、资源消耗低”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市经信局将强化各项措施,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培育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力驱动工业投资,持续扩张经济规模。分解落实工业性投资任务到镇街,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性投资任务,实施技改项目600个以上,力争限上工业投资技改占比达50%以上。
精心培育企业发展,带动行业增产增效。培育工业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10亿企业2家;完成规下转规上企业200家,力争规上企业工业产值增幅实现年度目标。
有序引导节能降耗,有效保护利用能源。全年确保完成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以上、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增长5.7%以内的“双控”指标任务,力争创建清洁生产企业12家,新增节能增效示范项目12个,腾出用能空间5000吨标煤,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5.2万吨。
继续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帮助企业制订并实施风险化解方案,充分发挥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努力扩大风险企业受益面;积极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和担保链风险,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启动智慧城市十大项目建设。开展4G(TD-LTE)网络建设,争取完成4G网络设备投资6000万元。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争取申报3家以上温州市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家以上省级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编制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