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记者从气象局获悉,17号台风20日夜开始外围影响我市。21日5时,原以西北方向前进的台风折为西北偏西方向向我市正面袭来。10时,我市开始出现大至暴雨,14时后出现大暴雨。22时30分,台风在我市梅头登陆,风力12级以上。……这次台风在梅头登陆正面袭击我市,是1949年10月以来的第一次。”
“22日上午,17号台风经过一夜的吼叫、厮杀,终于越境而过。惊悸之后,人们才发现这场灾难带来的严重后果:全市46个乡镇,958个行政村全部受灾,成灾人口达66.3万人,洪水围困村庄173个,人口28.5万人;750家企业厂房倒塌,设备、物资受淹,大部分企业被迫停工停产;粮食仓库进水28幢,浸湿粮食63.5万公斤,倒塌粮仓6幢;近万亩垦区全部被淹,农田成灾面积达41.4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7.2万亩,毁坏耕田1.8万亩,减产粮食1.6亿万公斤,淹没冲毁水产养殖场2.56万亩,死亡牲畜8.5万头。民房倒塌4429户13260间,损坏民房18.5万户20.15万间,无家可归者3800人;至8月25日,全市发现死亡309人,失踪146人,重伤603人;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45.65亿元。”
台风扒了瓦片掀了屋顶
看着这一组组的数据,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年17号台风过后的惨烈之处。虽然距今已经将近20年,可是只要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忘记那一年的那场台风。
“虽然那天家里人跟我说晚上会刮台风,可是想到前几天的16号台风雷声大雨点小,那天晚上我就管自己呼呼大睡了,只是没想到一觉醒来,整个世界都变样了。”家住莘塍中村的江先生对于那场17号台风后的场景可谓历历在目。
8月22日一大早,原本睡在2楼床上的江先生醒来后发现自己睡在了自家1楼的地上。家里人一脸疲惫地围坐在他的旁边。推开大门,门外一改往日一片祥和的样子。院子里到处是残枝败叶,破瓦碎石。一块瓦片居然还直愣愣地插在门沿上。院子另一头几户人家的玻璃窗基本上都已支离破碎。江先生说,最让他意外的是,他跑上2楼时,发现家里的“屋顶”没了。“房间里一片狼藉,玻璃、碎瓦、败叶,满地都是,地板上到处都是水。抬头,一眼就可以望到天了。”江先生告诉记者,事后他才发现,村子里大部分人家的屋顶都被掀了。
据江先生介绍,他家位于莘塍镇沿河路3巷,距离旁边的小河仅仅只有十多米的距离。台风后,由于河水上涨淹没了道路,完全分不清哪里是河哪里是岸。走在路上,大家都沿着路的内侧行走。家里有船的人家,那些天都直接划船出门。由于巷口河的电线柱被台风拦腰吹断,那段时间,江先生跟旁边几十户人家一样,点了一个来月的蜡烛。
“虽然台风后,大家的损失都很严重,不过没有人在那干等着救助,每个人都在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台风过后,村民们相互帮助着,重整家园。江先生的爸爸作为水泥匠,异常忙碌。修整完自家屋顶后,还帮着整修邻居家的屋顶。
防台意识日益增强
“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并没有亲眼看见台风过后房子倒塌、人员伤亡的场景。可在我的心里,还是对台风产生了恐惧感。”江先生告诉记者,经历那场台风以后,每次碰上刮台风的日子,他都会睡不着。
用绳子、木条等固定、严封门窗,以防玻璃刮碎,雨水进屋。在屋顶的瓦片上加砖块,以防瓦片被吹走。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购买充电照明用具,并在台风前充满电……17号台风之后,每次天气预报报道有台风来临,江先生一家人都会一丝不苟地做着防台准备。
虽然前几年,江先生原先木质的老房子已经拆掉,建成7层高的钢筋结构的新房。可去年8月3日,“苏拉”来临之前,他们家还是认真充分地做着防台准备。“现在的房子不像以前,担心会被吹掉屋顶。不过对于阳台上的花盆、衣架等物体,我们家都会留个心眼。”江先生说,十多年下来,他们家已经养成了认真谨慎应对每一次台风的好习惯。
记者了解到,不仅市民自身的防台意识增强外。近年来,我市在完善应急预案的同时,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以去年的“苏拉”为例,8月3日,台风还没正式到来前,我市市委书记陈建明就指出,各地各部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落实各项检查工作,准备好各类防台物资,做好抢险的准备,一有险情要提前转移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8日,“苏拉”前脚刚走,“海葵”接踵而至。市长李无文在部署防台风工作时指出,各地各部门必须严防松懈麻痹思想,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准备,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力求做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
虽然去年的这两场台风都没有在我市登陆,可是每次一遇到台风,市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应战台风已经成为我市应战台风的常态。也许,我们可能还会遭遇比1994年17号台风更加强烈的台风。可是,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我们一定可以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记者 李雅/文 管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