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报发行:
第一时间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记者 林长凯
1993年7月1日,瑞安日报社复刊,发行部随之成立。20年来,发行人员坚守岗位,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报纸出版链上最后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经过20年的精心经营,瑞安日报的发行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发行范围已覆盖全市。本报记者将其工作的流程记录下来,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报发行工作。
报纸是这样送到读者手中的
正常情况下,晚上23时30分左右,编辑和照排人员完成稿件排版工作,将版面传到温州浙报文化印务有限公司等待印刷。凌晨1时30分左右,报纸开始上机器印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凌晨3时左右印完装车,运往瑞安。
运报车从温州出发,先到塘下发行站卸下9000多份报纸,由塘下发行站的10名发行人员分头送到塘下的订户手中。清晨5时左右,运报车开到报社市民服务中心卸下部分报纸后继续出发,经过飞云江三桥到阁巷,然后把一部分报纸交给负责这一片的投递员,接下来采用同样的办法把报纸依次交给飞云、云周、仙降、马屿、大南、平阳坑、龙(龙湖)高(高楼)宁(宁益)地区、东(东岩)营(营前)的投递员,最后把剩余的报纸送到枫岭社区,运报车的任务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各条上的投递员则把报纸送到自己投递范围内的每一位订户。
与此同时,放在报社市民服务中心的报纸又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等候在这里的安阳片区投递员按照所投递报纸的份数领取报纸,剩下的另一部分则再次装车沿着瑞枫线把报纸依次交给潘岱、桐浦、碧山、陶山、鹿木、潮基、湖岭等线上的投递员。
回顾20年,瑞安日报发行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投递员们的辛苦付出。他们不论晴天下雨、严寒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路上奔波,风雨无阻地把一份份报纸送抵千家万户,先后涌现出了像陈爱程、陈仕育、林济总等优秀的投递员。
酸甜苦辣的投递故事
陈爱程:
因报纸与订户成朋友
投递员陈爱程今年57岁,2003年11月份进入报社做投递员,主要负责安阳片的投递工作。10年来,陈爱程不管天气如何,每天清晨总会准时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安阳的社区、市场、企业,把1500份报纸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我的任务不单单是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还要多跟订户沟通,多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送报之外的延伸服务。”陈爱程说,比如,顺便为山区的客户到城里带些生活用品等。10年来,他和订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喜欢每天看到订户们接到报纸那一刻的笑脸。
陈仕育:
被狗咬后坚持送报
投递员陈仕育2009年3月加盟本报的发行团队,负责桐浦范围内的报纸投递。
桐浦的很多村民家里养狗,2010年的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董夏村一家订户门口,车子还没停稳,突然窜出一条大狗,一口咬住了他的左大腿,顿时鲜血直流。幸亏犬主人喝止,狗才放开陈仕育。在犬主人的陪同下,陈仕育到医院注射了狂犬病疫苗,简单包扎后,忍着伤痛,一瘸一拐地继续送报,直到把所有报纸送到订户家中。
至今,他的左大腿和右小腿还留着当年被狗咬伤后的伤疤。“吃一堑,长一智。”陈仕育笑着说,以后可不敢骑车到订户家门口,而是将车停在不远处,步行送报,这样可以应对“突发事件”。
林济总:
一名快乐的投递员
林济总在本报当任投递员已经5年了,主要负责马屿、江浦和清垟片的报纸投递工作。别人觉得投递工作十分枯燥,他却能在投递中和客户成为好朋友,把工作做得滋滋有味、快快乐乐。
家住马屿镇朱岙底村的余老伯家庭住址偏僻,为了让报纸投递员方便,把报纸的投递地址写在了邻村的亲戚家,然后自己过去把报纸取回来。细心的林济总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提出直接将报纸送到他家中。为送这一份报纸,林济总每天要多花去10多分钟,徒步上坡,风雨无阻。这让余老伯一家十分感动,把林济总当做好朋友。
“送报纸不仅让我感到了快乐,而且还改变了我的性格。” 林济总还介绍妻子加入投递员行列,成为有趣的夫妻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