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报印刷:
技术进步提升软实力
■ 首席记者 严小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报社来说,印刷设备算得上是一件利器。从复刊之初的由他人代印到如今的为他人印刷,从最初简陋的印刷设备到如今先进的印刷流水线,报社印刷事业的变迁见证了报社复刊20年的发展。
第一年
他人代排、代印
1993年7月1日,本报复刊。当时,报社连自己的印刷机都没有,更别提自己的印刷厂。
没有印刷机,就找人代印。在复刊之际,本报委托市印刷总厂代为排版、代为印刷。
市印刷总厂是当时全市最大的印刷厂,设备齐全,主要为全市印刷各类书籍。
由于市印刷总厂主要印刷书籍,使用DOS操作系统排版,未曾排版、印刷过报刊,所以只能用书籍排版软件代替专业的报刊软件;其印刷机则是01胶印机,每台印刷机每个小时印刷2000份报纸。
本报工会副主席徐鹰,当年曾是市印刷总厂行政人员。“排版、印刷需要2天2夜,整整48个小时。”徐鹰回忆说,每到排版、印刷之时,市印刷总厂就需要加班加点作业。
本报代印的日子比较短暂,从1993年5月试刊起到1994年止。
次年
有了自己的印刷机
1993年年底,报社决定自办照排,开始招兵买马。
1994年春,本报购买了3台电脑和1台扫描仪,3台电脑分别是2台286和1台386。
据说,这批电脑是瑞城当时最先进的。因为先进的设备,报社也直接跨过了“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一开始就直接采用汉子激光照排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市印刷总厂外,报社是当时全市唯一进行电脑排版的地方。
照排与印刷息息相关。考虑方便、节约成本等原因,报社出资购置印刷设备。当年,与电脑和扫描仪一起,本报斥资1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与当时市印刷总厂同一级别的01胶印印刷机。这是报社的首台印刷机,报社从此有了自己的印刷机。
不过,由于条件所限,报社刚开始并没有设立自己的印刷厂,印刷业务先由私人承包。承包人则租用位于西门瓦窑的原高压厂的场地进行印刷。从此,报社结束了他人代印的日子。
这段私人承包印刷业务的时间相对比较长,达8年。
第10年
有了自己的印刷厂
2002年,报社印刷事业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年,报社与市新华造纸厂,共同投资设立瑞安市新华报业印务有限公司(简称新华印务公司),总投资250万元,其中报社出资150万元,市新华造纸厂出资100万元。
新华印务公司位于塘下新华工业区,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设有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仓库等。
新华印务公司斥资购进高斯生产的919印刷胶印机。该设备为一次性印刷,每小时印刷3万份至3.5万份,是在当时浙江省各县市报中比较先进的设备。之后,新华印务公司再次增资,斥资80多万元,新购一组印刷设备。
随着印刷能力不断提升,瑞安日报改扩版并举,与国际版式接轨,在前行中留下一串美丽足迹:
2002年1月1日,改出对开四版大报;
2002年8月14日,改出彩报,告别“黑白”迎来“彩色”时代;
2004年,成功改扩版,改为4开12版加长彩色小报;
2006年1月1日起,再次改扩版,版块结构清晰有序,版面风格大气疏朗的4开16版加长版呈现在读者面前。
于此同时,新华印务公司不再单单只印刷自己报纸,开始辐射周边县。2003年至2004年,新华印务公司承接当时的平阳报和苍南报。2004年下半年,新华印务公司迎来新的发展,开始承接《钱江晚报》在温州地区的分印业务,日代印1万多份报纸。
14年后
参股成立浙报印务公司
2006年6月,报社印刷事业再次迎来发展高峰。
当月,由本报和浙江日报印务有限公司、浙报温州分社乐清日报社共同出资的温州浙报文化印务有限公司(简称浙报印务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
浙报印务公司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二道556号,占地面积30亩,投资6000万元,于2009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
印刷工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印刷速度就是生命力,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设备的先进程度。
浙报印务公司斥资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印刷速度更快的中美合资生产的高斯M40和SSC设备4条生产线。不仅印刷速度达到每小时40000份,并实现全彩24版报纸的印刷,改变原先只能印刷单面彩色报纸的技术水平。
除此之外,公司还配备全自动加墨系统和全自动收集、堆齐、打包系统,采用卫星传版接收系统和先进的CTP(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这些设备无疑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制版时效和印版质量,使报纸的印刷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前,浙报印务公司不仅印刷本报报刊,而且承担《浙江日报》、《参考消息》、《浙江法制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温岭日报》、《乐清日报》等十几种报刊的印刷任务,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