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孩子的
“免疫力”
■王国荣
常说,书是精神食粮。既然是食粮,就是人人都要吃的,那“食品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特别重要。网友“棵棵可乐树”对安阳路一家知名书店,将一些“怪异书籍”摆在青少年众多的文学读物区的最显眼处“觉得十分不妥”(详见本报6月27日9版《网友斥责书店充斥低俗读物》一文)。不知读者的看法怎样?
仅看这些书的书名,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可怕的东东”。看了报道及相关微博,好像也就是书名儿有点“潮”。当然,《我就喜欢你缺德的样子》这个书名中,如果能把“缺德”二字加上引号,也许就规范些。
不过,一本读物的低俗和高雅与否,主要还是看它的内容。如果其中充斥着“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又指庸俗、低俗、恶俗),那真是“俗不可耐”了。尤其这些年来,不时火爆在一些舞台与屏幕的文艺作品、娱乐节目等“三俗文化”,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倘若白纸黑字的书也“三俗”了,那就真要命了。
相信“不妥说”之网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担忧,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网络时代文化多元,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更不可能回到千人一面、亿人一书的年代。不再封闭的岁月,大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封面色彩显眼,书名标新立异,不一定是坏事情,更非洪水猛兽。看看过去一度被视为流氓阿飞的奇装异服,如今见多不怪了。再想想过去我们读的有些“好书”,却经不起历史考证,被质疑为有意编造,人物、时间、地点都对不上号,神马“刘文彩”、“周扒皮”、“南霸天”……“坏银”“好银”,一个个真假难辨。
再看看,曾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之说,事实上,看了这些名著的人都受益匪浅。还记得,我们青春岁月时,冒着坐牢的风险,偷偷传阅、抄写那本叫《少女之心》的手抄本,以及其他一些所谓的黄色“禁书”,但都好好地过来了,还帮我练了钢笔字呢。问句不知是否妥当的话:诺奖得主莫言的《丰乳肥臀》这个书名,是不是很“黄”很“色”甚至很“流氓”?
至于今天,读的、看的、吃的甚至呼吸的,都不同程度带“毒”,人都被炼狱得“百毒不侵”、“百变金刚”了。不要说“80后”、“90后”,就是“00后”都已经泡在各类电子读物中,一睹“花花绿绿”、“人鬼妖魔”的斑斓诡异世界。地球在转,社会在变,“曲高和寡”不行,“雅俗共赏”才好,只要不触“三俗”底线,让书商们去“装”去“炒”吧,无非也就玩个“标题党”、“书名秀”而已。
其实当下孩子的“免疫力”比上辈及上上辈强多了,他们的生存也够“鸭梨山大”的,那就别再让他们“憋得慌”,偶尔“疯癫”一下、“斗鸡眼”一次,又何妨?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