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
莫让“家委会”变味
■高振千
毕业季,学生们离开熟悉的校园和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种答谢老师的活动也陆续上演,甚至连幼儿园也不甘落后。新近发生在温州的两起由“家委会”(家长委员会)操办的“谢师活动”,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再次把“家委会”推向风口浪尖。
先是“温州中学高三(13)班开销数万元办‘谢师宴’,不计宴会中的场地租赁费及表演开销,该谢师宴仅吃饭就花去48000元,每名学生交1000元”的消息引来各界关注;后是“温州市第十一幼儿园凝霞园区大二班一位孩子的家长发了一条微博,称该班级家委会竟要求班上每个家长出150块钱,凑好钱后买黄金答谢老师”报道让人议论纷纷。不论是“豪华谢师宴”还是“送黄金礼物”,最终的矛头都指向组织者“家委会”。
这些年,不少学校及其班级高度重视“家委会”建设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纷纷成立“家委会”,在促进家校沟通、形成合力育人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但是,“家委会”的名声似乎大多不是那么好。以及“家委会”的组成,对于“家委会”的所作所为,经常引起众多家长的强烈不满,频频借助媒体来曝光,“家委会”被称之为“收钱会”、“联谊会”、“拼爹会”等。“家委会”成为学校、班级敛钱的小机构,成为乱补课的挡箭牌,成为讨好学校和老师的工具。“家委会”的性质就这样“走味”了。
“家委会”之所以经常“惹是生非”,除了由于认识不到位、职责不清晰、运行不规范等原因,可能跟委员没有经过民主选举产生、跟委员们未经家长们的同意而擅自做主有关。于是,学校和老师也常常“躺着中枪”,在不知情、未同意的情况下,一下子成为新闻舆论的焦点,成为负面事件的“罪魁祸首”。“家委会”就这样“好心”办成了“坏事”,不仅没给家长、老师和学校带来便利,反而制造出“麻烦”,让家长、老师和学校陷入尴尬。
按理说,“家委会”是中小学(幼儿园)设立的由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力机构”,通过家长们民主选举委员组成,可独立进行决策,其存在的价值是落实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也可发动家长自愿参与一些学校活动。然而,目前的一些“家委会”几乎都没有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监督的功能,委员往往也不完全由所有家长民主选举产生,活动常常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这样的“家委会”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设立的初衷。
实际上,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家委会”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接受家长的举报、诉求,代表家长与学校沟通,维护受教育者的权益。若像部分“家委会”,仅借各种名义向家长收费、摊派或集资,那么,“家委会”扮演的角色就全然变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