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
愿将天上霓裳曲
翻作人间罗裙舞
■陈思义
裁缝,裁剪缝制衣服。裁缝老司戴着套袖,手背上只包着一层皮,胸前挂了一副老花眼镜,还有软尺、画粉,缠着布条的长把剪刀、烧炭的熨斗、老掉牙的蝴蝶牌缝纫机,一直在我的记忆里。
那天好不容易在东门丰湖街找到了胡超华,20多年前他替我做过中山装,他还在坚守着这份手艺。
裁缝尺、粉袋、剪刀针线、缝纫机、熨斗
胡师傅16岁学裁缝,做了50年的衣裳,半个世纪一晃而过。他告诉我,旧时裁缝专用的尺,叫裁缝尺,竹制的。1裁缝尺等于多少市尺?书上网上查不到。我家原有一根,后来用不上也就丢失了。卖古董的网店里有,裁缝尺成古董啦。粉袋,先前用粉袋的线去量体,然后把这段线在裁缝尺上量量是多少尺寸。画线时拉出一段粉袋线,粉袋里沾有画线的粉,淡淡的粉红色。粉袋线放在画线的位置一弹,布上就留下淡淡的粉红色的线了。后来用软尺量体,用画粉画线,方便多了。裁缝剪刀是专用的,由专业磨剪老司磨,很锋利。熨斗是用炭火的,过去没有电熨斗,做裳老司一早到一户人家做生活,先要烧着熨斗里的炭火备用。缝纫机属蝴蝶牌的最有名,当年女孩出嫁,蝴蝶牌缝纫机是嫁妆四大件之一。
各家请裁缝老司上门做衣服时,就在廊檐下摆上做裳板,上面铺草席,缝制丝绸服装就铺一块布。有的老司带徒弟,学徒很女人地端坐,锁纽扣眼。学徒吃饭很快,一碗饭仅夹三四次菜,夹的都是当中一碗菜,吃完了说一声“你们慢慢吃”就走。这是三十六行的规矩。
老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去一件新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穿到最后一个。大改小,旧翻新,退色的卡其衣裤,翻一个面,又是一件新衣服。衬衫领子、袖口破了,换一条新领子,补一补袖口,又可以穿一个夏天。屁股膝盖的地方磨破了就打补丁,我读初中的时候就是这样,补丁上缝了一圈圈的线,像蜘蛛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衣料多用斜纹、卡其、劳动布、灯芯绒、府绸,一件“的确良”衬衣舍不得常常穿,哪有像现在,布料好,做工好,甚至是法国、意大利的名牌。
裁缝奉轩辕氏为其祖师爷
人人都离不开服装,“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衣”列为首位,足见“衣”之重要。人们把黄帝轩辕氏尊为裁缝祖师爷,《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之前人们没有衣服,只是冬披兽皮御寒,夏挂树叶遮羞,黄帝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在初期,衣服承载着蔽体、防寒的作用,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衣物延伸出了美观的功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如今大家很讲究一个“穿”。
莎士比亚说:“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服饰是一个民族最直观的外在标志。自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延续几千年的衣冠体制和服饰典章被弃之不用了,中国服装变为以民间时尚交流为主的发展阶段。几个历史节点是:1896年江良通开设中国第一家西服店;1911年红帮裁缝“荣昌祥”为孙中山缝制第一套中山装;1938年胡孟钦在温州五马街创办国光西服店;1993年4月北京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开幕,中国服装的名师名牌工程也开始启动了。
不像图片裁剪,弄不好了可以重来
旧时缝制服装是裁缝老司一人完成量体、画线、裁剪、缝纫、钉扣、熨烫、试样等工序,“俗称‘单手落’。”胡师傅笑称。
量体。对人体逐部位地测量与观察,取得尺寸数据,据此进行剪裁,即“量体裁衣”。小时候总是呆呆地站着,任凭裁缝老司摆布:站直,双手下垂,勿低头,自然。裁缝老司这里量量那里量量,旁边的大人总是说:量量长点,小孩正在长。
画线。画线就是画设计图,显然很关键。3年学徒期是不让上手的,除非是裤头儿。除了款式,除了长短大小,就连怎么拼布也是经验,七尺布做身衣裳你不能弄个不够了。
裁剪。用剪刀单件裁剪,把衣料按划样裁成衣片。裁缝裁缝,裁是关键,缝在其次。衣裳裁剪不像photoshop裁剪图片,弄不好了可以重来,衣裳裁剪一剪刀下去就不好改了。衣不差寸,木不差分。裁时根据各人体型,哪些部位要放开点,哪些部位要收缩点,还要考虑布料的缩水性。
缝纫。先前的衣裳是手工缝的,“针子”好似裁缝老司的看家本事。后来有缝纫机了,老司坐在缝纫机前,头低着,微眯着眼看着下针,脚踩着缝纫机,一手按住针下的布料,一手拉动或转一下缝纫机的转盘,一会儿工夫一件衣裳就连成了。对襟衣裳的大襟还是手工缝的,针脚很细,裁缝老司瘦瘦白白的手指上戴一个顶针,使出学徒时练出的飞针走线功夫。
钉扣。小时候我总是死盯着老司怎么做盘钮,看圆布条是如何打成一个盘钮的结。
照《瑞丽》杂志的样子设计,时尚实用化
上世纪50年代流行中山装和列宁装。中山装是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上衣是小翻领、四袋、五扣。列宁装是一种来自苏联的制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到上世纪70年代,一部反映纺织厂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播出后,“红裙子”流行起来了。上世纪80年代,外面的风吹进来,年轻人开始穿起了蝙蝠衫、喇叭裤,牛仔裤也悄然出现,西装开始取代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第一流行服装。上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的服装品牌逐渐涌现,商场里出售的成衣越来越多,款式新颖,价格也不贵。如今有的人是衣满为患,打理换季的衣服是件麻烦又不得不做的事。有人说,家里只有一个衣橱的时候是满满的,家里有3个衣橱的时候仍然是满满的。有人网上晒经验:买对一件胜过瞎买十件。
即买即穿的消费习惯,使得民间的裁缝越来越少。城镇的某条街上仍有裁缝店,大多做女衣,做旗袍,从量身、画线、裁剪,把裁片拼搭,用定线固定位置,缝纫成衣,再镶边、盘扣,烫平,旗袍制作是精致的手工艺。
瑞安布料市场的后街小巷有几处做裳店,和做裳的美女商量好招数,照着《瑞丽》杂志的样子,到布料市场买一块合适的布料,为一个人而设计,让时尚实用化。那是创作不是制作,做一件大衣或者外套,自然省钱又合身。法朗士说:“妇女之装束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
做裁缝赚的钱
吃不饱,也饿不死
裁缝的变化很大。不少温州裁缝老司如今成了企业家,有的企业甚至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有一段温州裁缝的话很典型:“我是个裁缝。最早是一个村庄的裁缝,后来变为一个城市的裁缝,现在有幸成为中国的裁缝,希望以后还能成为全球的裁缝。”裁缝老司到外地开店的也很多,年轻一代继承老辈传统技艺,缝工精细,单、夹、皮、棉、纱都能缝制,滚边、镶嵌、对花、拼花也都在行,还不断推出新潮式样,突出个性。听说纯手工做西服,给一个客人量尺寸要花1个小时,制作一套西服要花费6到8周。现代服饰企业遍地开花,做衬衫、西服、夹克衫、运动衫、内衣、领带、工作服,大批量、流水线、标准化生产。
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使之濒临消失。老裁缝都七八十岁了,早就歇业,他们说,年轻的好像没有人学了,做裁缝赚的钱,吃不饱,也饿不死。
裁缝老师傅很少了,胡超华还在忙着做衣裳,听他说做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衣服,老年人喜欢他做的稍显宽松的款式,连莘塍、塘下的老年人也找过来请他做,顾客的布料堆了高高的一叠。在这里,老手艺和老街区相得益彰,硐桥上老人打盹,丰湖街青砖铺路,久泰桥、涨落桥、白岩桥,玉树巷、带式巷、笔飞弄,河道、沿廊、埠头,都是捏米人儿的剃头的裁缝的这些老手艺最好的老街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