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如建立
浙南第一支农民赤卫队
从驮山脚下沿着弯曲的山路盘旋而上,经过10多分钟的车程,记者来到了驮山中爿村陈卓如故居。从1993年起,驮山上的东爿、中爿、西爿、梅林和岩头5个村陆续迁到塘下镇官山垟片,如今山上只剩下高高低低的寨墙石围和灌木丛生的断壁残垣。在一片旧房子中,陈卓如故居分外耀眼、醒目。
现年81岁的老人陈超贤是陈卓如故居的管理员,他曾是陈卓如的老邻居,对陈卓如的革命事迹知之甚详。据他介绍,陈卓如出生于驮山一户显赫家庭,先祖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1926年,陈卓如在温州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冬天,陈卓如以办学为名,在家乡附近担任龙溪小学校长,组织农民协会,提出“打倒军阀贪官污吏,一切权力归农会”口号。1927年,他根据党的指示回到驮山,和林去病(瑞安首任县委书记、中共浙南特委常委,先后领导了多次重大革命斗争运动,后被捕,1932年4月英勇就义)取得联系,在农村积极发展农会会员,并先后建立了驮山、沙渎等中共支部。当时年仅23岁的他与林去病一起参加领导白门秋收斗争。他们目睹手无寸铁的农民兄弟遭到全副武装省防军的血腥屠杀,暗下决心,要发动农民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928年,陈卓如等人在驮山建立农民武装——浙南第一支农民赤卫队。赤卫队建立之初只有16人,每位队员在腰间扎一条七尺长的红布,以大刀、长矛、土枪等为武器,同土豪劣绅展开斗争。陈超贤还记得当年的情景:赤卫队有一面队旗,上面写着“劫富济贫,没吃的跟我来”,大旗就插在赤卫队集训地“青灵寨”的顶峰。陈卓如拿出家中的银元,给每位队员做了一套黄色军装。白天队员们换上便服,有时去种地、砍柴;有时装扮成卖茶叶、生姜等驮山特产的生意人,摸清国民党军警及地主豪绅的底细。夜间执行任务时就穿上军装,拿起武器,进行战斗。“去打哪里是很保密的,都是临时通知,许多人都很疑惑,这些兵白天连影子都没看到,怎么一到晚上,一大堆人马开出来,到底是哪里来的?他们不知道,白天赤卫队员都隐蔽在村民当中了。”
这支农民赤卫队后来以驮山为中心,向各地延伸发展。队伍由建立之初的16人,发展到50多人。由于赤卫队武器装备太差,大多是土枪刀矛,于是陈卓如筹集了100块银元,派队员陈超济赶到温州,通过各种关系买到2支白朗宁手枪、40发子弹。赤卫队就凭这两支手枪起家,通过袭击反动派势力薄弱的警察所、盐警,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
武器装备改善后,赤卫队在陈卓如的带领下开展打土豪、建农会、抗租税、闹暴动,给予反动地主和国民党地方政权有力的打击。1929年8月27日,在陈卓如家召开永嘉、瑞安两县负责人会议,会议指出,浙南地区要配合全国红军迅速发展加紧筹建红军队伍。不久后,驮山农民赤卫队编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继续在陈卓如的带领下奋战。不幸的是,1932年2月,陈卓如被叛徒出卖,牺牲时年仅28岁。
如今,老区人民通过整合将5个村建成一个社区,通过片区的连片整治,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一种新型社区化管理的“驮山模式”已经显现。
据驮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李高介绍,驮山人从山上移民山下之后,将原来的5个村整合形成驮山社区。2010年,社区党支部还获得了“浙江省先进党组织”称号。现在来到驮山社区,到处都是新建的房子。“目前社区人口3000多人,以鞋业生产为主,整个社区内有近80家生产企业。”黄李高告诉记者,驮山人发挥了老革命地区的传统精神,特别能吃苦,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
此外,近年来社区党支部也加强基层建设,治理违章、整治环境,还推出各项便民服务,不仅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社区的面貌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