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聚集了300余家大大小小的标准件企业,这里走出了3家瑞安工业50强企业,这里的村民人均年收入高达2.6万元……它就是塘下镇霞林村
“哐当哐当”,敲出一条致富路
■记者 苏盈盈/文 特约记者 陈立波/图
如果你从市场上新买一台家用电器或一辆汽车,就算贴的是国际或国内品牌,但它们身上的挡圈等紧固件很可能就产自我们身边——塘下霞林村。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标准件生产基地,全村有300余家企业从事标准件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该村产出的挡圈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标准件生产机械发出的“哐当”声虽不悦耳,但霞林人喜欢,因为它为霞林敲出了一条致富路。这三四十年来,霞林村大大小小的企业、个体户正是依靠标准件发家致富,这里出了3家瑞安工业50强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该村还曾位居全市十大经济强村之首。如今,该村上规模企业约占海安片的2/3,工业产值占海安片的1/3。
开栏语
常言道“走遍天下,不如莘塍塘下”。改革开放以来,塘下工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形成了一批特色村。“今日塘下”特推出“踏访塘下特色村”栏目,探寻特色村的形成过程。
ui bao
Tel:6688 6688
踏访塘下特色村
R
5人合股办起
村里第一家标准件厂
来到霞林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大小小的工业厂房,装载货物的运输车来往不绝;一到上下班时间,各家企业的工人们穿着各式工作服成群结队地穿梭在道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霞林村和一些以商业或文化著称村居的明显区别,走进霞林村就会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工业氛围,“哐当哐当”的机械运转声在耳边回荡……
今天的霞林村因工业经济强村而出名,然而,早在40年前,霞林还是一个农业村。时任霞林村村委会干部的林德超说,当时村里人多地少,每个人只能分到4分地,由于当时农业产量不高,村民靠这点土地难以维持生计,做生意又没门路,所以一些村民只能到山上砍柴来卖或卖稻秆来补贴家用。
“用吃了上顿没下顿来形容当年的经济情况最适合不过了。”村民阮小彬笑侃道,“和现在这些‘抢手’的年轻小伙子不同,我们那时穷得响叮当,娶老婆是件犯愁的事儿。”
穷则思变。林德超介绍,当时村里有2家小工厂,从事农械和日用品生产,1976年他当上村干部后,认识到改变霞林,就要让更多人走出去“寻门路”。当时这2家企业凡是有人需外出办事,村里便多开一份“介绍信”,鼓励他们多带个人出去长见识。就这样,霞林村外出跑业务的“供销员”越来越多。
这些“供销员”们在跑业务中发现了标准件这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于是村里有5个人合股办了一家标准件厂。这家工厂也成了霞林村标准件企业的“鼻祖”。
亲友帮带,全村兴起“办厂风”
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对手少,标准件厂的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一定资本后,5位合股人为了更好发展,决定分开自立门户。
“这5个人分开后各自找自己的亲友一起办厂,就这样通过‘帮带’的方式,我们村里懂标准件的人越来越多。”林德超说,1982年,他离任后也创办了一家标准件厂。
“我也算是村里第一批跟风人,当时家人看到村里办标准件厂的赚了不少,感觉它发展前景好,所以早早就让我去学习标准件技术。”阮小彬说,“我13岁就到一家标准件工厂当学徒,学了半年后到农械厂工作,2年后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凭着学徒时所学的本事,我也办了一家标准件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面积异军突起的标准件厂让霞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标准件生产基地。“在霞林,家家户户都跟标准件脱离不了关系,就算家里不办标准件厂,也是做标准件行业的采购或销售。”村民们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霞林村共有大大小小企业、个体户350余家,其中从事标准件生产的约占85%以上,标准件产品种类主要有挡圈、平垫、弹垫、螺丝、螺母等5大类,其中挡圈和平垫的生产量约占总量的50%。
技术改造,生产效率连续翻番
在霞林村采访时,记者来到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将材料放入生产流水线,经过拉丝、球化、精拉丝、冷墩成型、碾牙、热处理,没一会儿就生产出了好多紧固件产品。
“真快!”记者参观后不禁感叹。“这都是生产设备不断改造的功劳。”旁边一企业主接茬道,“在过去,从制造模具到生产产品,大多数工序是靠手工来凿和磨,生产一套模具最长时间得两三年,如今,有了线切割等设备,不到一个月就可完成。”
“你看,我手上的老茧就是当年磨出来的。”阮小彬伸出右手说,“在30多年前,生产一套挡圈模具要用铁在磨刀石上不断打磨,没设备扎火就用煤球炉慢慢加热后过水一遍,所有程序做好至少需要1年半以上,而如今把材料进行冲床、刮平、线切割、试安装后拆卸下来进行扎火、再安装,不到1个星期就可完成。”
林先生的父亲是霞林村第一批标准件创业者之一,林先生小时候常到父亲的车间玩耍,对标准件的生产过程略有了解。长大后林先生也创办了一家标准件企业,眼看着生产设备一步步改进,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这让他十分感慨:“在90年代,听到有人产值做到几百万元觉得很了不起了,而现在我们村里不少企业产值都上亿了。”
“不仅做模具时间少了,产品生产效率也高了。比如同一个产品,以前做可能需一天时间,而现在估计10分钟都不到。”霞林村党支部书记徐晓波说,“以前做产品用手工,靠的是感觉和经验,而现在用数据参数来控制,自动化操作不仅能降低劳动成本,增加产能,还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耗材。”
动脑筋做精品
闯入国际市场
“当年做产品虽然耗时费力,但利润高,而如今生产效率高了,产量大了,可利润越来越微薄了。”采访中,不少企业主如此感叹。
随着标准件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避免被淘汰,一些企业开始在“工艺”和“科技”上动脑筋,把产品做精做好,用品质来赢得竞争。
林先生的父亲从创办标准件厂以来一直是做挡圈产品,如今,林先生发现同行业竞争激烈,他毅然决定挑战高难度,采用德国生产标准,做出口贸易,走出了一条好路子。“德国标准比国内标准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厚度为1.5毫米的挡圈,国内标准的技术公差是20丝,而德国标准仅6丝,这对生产设备和工艺的精确度要求就更高了。”
霞林村大多数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规模不大,产品种类也不多,但这些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种产品,他们通过不断改进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精品越来越多。如今已有约三分之一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或进入如丰田、一汽、二汽和十堰等知名主机厂配套市场。也不乏有企业成功转型升级,走出了云顶集团、瑞标集团、中精集团3家瑞安市工业50强企业。2006年,中国·云顶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与一汽公司合作生产的第一辆专用车下线,这是温州开出的“第一辆汽车”,改写了我市作为“中国汽摩配之都”却一直不能生产整车的尴尬历史。
徐晓波说,霞林村从农业向工业成功转型,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增加到2.6万元左右,在瑞安市十大经济强村评比中,曾位列一、三、五名。
何谓标准件?
标准件是指结构、尺寸、画法、标记等各个方面已经完全标准化,并由专业厂生产的常用的零(部)件,如螺纹件、键、销、滚动轴承等等。 广义包括标准化的紧固件、连结件、传动件、密封件、液压元件、气动元件、轴承、弹簧等机械零件。 狭义仅包括标准化紧固件。国内俗称的标准件一般是标准紧固件的简称,是狭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