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村民重托
——记繁荣村、薛后村两位村支书
■记者 欧苗苗 通讯员 陈振清 实习生 苏静
飞云街道繁荣村和上望街道薛后村在我市算是大村,这两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是民营企业家,一位是企业的主要骨干,而在村民的重托下,他们都选择扛起了村支书的重任。“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记得为村民办实事、谋福利,这样,村民才会记住你。”这是记者在采访时,他们说的同一番话。
林振光:有决心,才有干劲
林振光是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飞云街道繁荣村党支部书记。
2007年,繁荣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力推林振光,但家人和朋友却反对,原来林振光还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企业在发展,林振光是当家人,不能分心;繁荣村地大人杂,村支书不好当,弄不好会得罪人。”一朋友如是说。
“我的经济条件好了,更应该为村民办点事。”这句话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终于,他将企业的具体事务交给了家人,正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繁荣村原名屿头村,全村有大大小小78家企业,涉及的行业以胶鞋为主。大量的外来人员和企业,给繁荣村的安全和环境管理带来了不少困扰和难题。
“道路狭窄,交通阻塞,民居陈旧,环境乱七八糟,村民怨声载道。”这是早年繁荣村的真实写照。林振光说,“改革开放给了繁荣村发展的机遇,我们村干部要珍惜这个机会,实实在在为村民干点事。”
林振光没有食言。上任后,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很快就达成共识:尽快改变村里脏乱差的面貌!
造路 解决村民出行难
路不通、环境差,成了繁荣村建设中的一块“补丁”。这是摆在林振光面前的大难题,也是村民心头的“痛”。
繁荣村原有一条进村的石头路,只有4米宽,只够农用车行驶,而且路面坑坑洼洼。路两边旧房参差不齐,还有不少违章建筑。尽管村民反映强烈、村干部心情迫切,但涉及到道路改建的问题还是很多。
“关键是旧房拆建的理赔和违章建筑的拆除,成了修路最大的难题。”林振光深谙其道。
这条与56省道联网的石头路,总长1.52公里。要修建公路,需拆除违章建筑300多处,共2万平方米,还有85间有“两证”的旧房拆除,安置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只要我们秉公办事,一心为村民着想,没有迈不过的坎。”林振光带领村“两委”成员深入调研,做到科学分析,理性引导。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拆迁工作顺利开展。
现在,站在这条12米宽的水泥路上时,只见道路整洁,两旁绿树成荫,一座座新建设的公寓大楼立在两侧,俨然进入一个现代化新农村。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林振光一鼓作气,带领全村人加快了道路改建步伐。先后共筹集了2000多万元资金,改建了3条主干道,6条支路,总长5.5公里,基本解决了路窄车阻的现象。同时,改建了4座桥梁、4座公厕,新辟绿地2.5万平方米,种植了大大小小的树木3万多棵。从此,繁荣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大改观。
建房 解决村民住房难
几年前,38岁的村民应晓伟结婚后住在面积五六十平方米的2层楼里,房子老旧且采光很差。自从有了孩子后,狭小的房屋更加拥挤,而周边高价商品房让他望尘莫及。
但是,现在他有了盼头,住进新房子的那一天已经指日可待。这缘于繁荣村解困房及综合楼工程建设。
该工程是繁荣村重点工程项目,也是飞云街道首个解困房工程项目。工程总占地面积83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76平方米,总投资6400万元,工期预计650天。
2012年12月25日,繁荣村解困房及综合楼重点工程项目开工。
在落实该工程的建设中,前期工作一波三折,历时一年余。林振光认为最难的是住房困难户的认定。僧多粥少,如何达到合理分配,考量着他和村班子成员。公平、公正、公开,严格筛选。村委会严格规定筛选程序和要求,并严格要求村委会成员不能享受。打铁还要自身硬!村委会的这一举措,赢得了村民的好评和支持。
“解困房的建设能同时解决本村123户住房困难户,大大改善村居和人居环境。”该村村委会主任伍鸿树感慨不已。他说,目前村里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有200多户,今后将尽快解决遗留的其他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旧村改造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林振光将其视作任期内的主要奋斗目标。
“科学发展,不能蛮干,这是班子的共识。”记者了解到,目前林振光正在争取政策支持,将村里近一半的旧房进行全面改建。据悉,这片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7至8万平方米的集聚农房建设已实施规划。很快,家家户户都将住上宽敞的新居。
薛杏陆:多说实话,多干实事
薛杏陆是上望街道薛后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2010年12月,当时还在一家企业担任副总的薛杏陆受村里党员和群众代表拥护,希望他能做村里的“领头人”。如果说没有丝毫迟疑,那是假的,因为当时薛杏陆在这家企业不仅可以拿到不菲的年薪,还有年终分红。但是,面对众多期盼的眼神,薛杏陆选择了后者,选择了这份期许,正式成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刚走马上任的他就敏锐地察觉出村“两委”干事缺乏一股热情劲。
“人心难聚,工作就难上手!” 于是,他带领村“两委”,采取上门访问、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村“两委”班子渐渐地拧成一股劲。
改造菜市场
为村民谋“食”利
“菜篮虽小,却连着民心”,小菜场体现着大民生。2011年年底,薛杏陆带领村干部们对村级菜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进行了摸底,并将之列为上望街道重要工作负责制内容之一和市人大提案之一提上日程。
这是一个修建历史达30多年之久的菜市场,占地面积4亩。
记者了解到,因为原建设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设施严重老化,菜市场存在极大的消防、食品安全隐患,并对毗邻的温瑞塘河水环境和村居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群众对此怨声载道。
然而,这样一个偌大的菜市场改造谈何容易。在召开不下十次的“两委”会议后,薛杏陆和村干部制订改造方案,倒排工作时间,尤其是涉及政策方面的问题,更是费了不少心思。因为前期工作摸底清楚透彻,薛杏陆和村“两委”决心大,信心足,他们多次与摊位经营户讲解菜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的意义、政策处理政策等,顺利与他们签订协议、收取拖欠租金及续租定金。同时,顺利按期拆除私设的违章棚架,搭建过渡期间临时摊位并安排专人管理、专人打扫卫生。
2012年4月份,村菜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启动,项目总投资达400万元,通过历时6个月的努力,菜市场工程顺利实施,并于2012年10月份正式营业。
新建停车场
为村民谋“行”利
在大伙的眼中,薛杏陆是个实干之人,是个有韧性的村支书。“薛书记在村里说的都是实话,干的都是实事,我们都敬重他。”村支部委员、报账员阮秀春如此评价他。
走在新建路、兴河路一带,这里的停车秩序井然,因为这里有3个兴建不久的免费停车场。说起新建路的南侧停车场,不少村民都谈了自己的感受。
以新建路南侧的停车场来说,它的“前生”是一块闲置地,占地约2000平方米。虽说是闲置地,但是却有不少村民私自搭建租房,出租给暂住人口居住,有的变成私家储藏室,造成周边垃圾遍地,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
薛杏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此时,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想法正在谋划着:村里没有集中的停车场地,大部分村民只能将车辆停在路边,怎么办才好?
2011年4月,村“两委”顶住各种压力,要求将这片闲置地改造成停车场。
除了发放拆违通知,薛杏陆带头给10来户违建的村民做思想工作,在他的感召下,大部分村民都自行拆除违章建筑。
打铁要趁热。拆完的第二天,薛杏陆就安排了施工人员进场地搭建停车场。同时,另外两个闲置地也紧跟着开展施工。1个月左右,闲置地从之前的垃圾站变成了空旷的停车场。
此外,薛杏陆还将另外两处闲置地都建设成了停车场,均免费为村民提供停车场所。
“3个村级停车场,可同时容纳近100辆车,不仅使村居面貌得到全新改变,也有效缓解了停车难、路拥堵的现象。”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克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