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好男儿 三代7个兵
■记者 苏盈盈
“第一关虽然过了,还有复检呢,不能松懈,这段时间要多锻炼身体。”“好的。我会好好准备的。”7月23日,记者在塘下镇征兵体检初检处听到了两位年轻男子的对话。打听后才知道,原来传授经验的是一位退役不久的“老兵”,另一位则是前去应征的上叶村适龄青年。
这位“老兵”叫王大亨,今年25岁,他的父亲王永侠也是个老军人,如今是村里的党支部委员,兼任民兵连长。当天王永侠负责带本村应征青年前去体检,王大亨也跟父亲去重温两年前自己参加体检时的记忆。
在王家,除了他们爷俩,三代人中有7人经历过军旅生活,为保家卫国出过一份力。
1个家族7个兵
“出生在军人家庭,骨子里就有一种自豪感。”王大亨说,父亲和2个堂叔是军人,3个叔公也是军人,他是王氏家族里的第7个军人。跳出王氏家族,其实他所在的大家族里还有2个军人,分别是舅舅和姐夫,加起来共有9个军人。
在一般家庭,小时候父母亲可能会跟孩子讲童话、神话故事,可能会带着孩子到游乐场、风景点游玩,而王大亨不同,小时候,他听到最多的是祖父辈们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故事,游玩的是红色景点和军事博物馆。
“或许你们会觉得很乏味,但我不会。”王大亨说,可能是受长辈们的熏陶,他自小就对绿色军营生活充满了期待。“小时候就觉得穿着军装很威武,所以常常戴着父亲的海军帽自我欣赏一番。”
“在部队里流行这么一句话,‘当兵后悔几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王永侠说,“我在儿子高中毕业时就已劝他去应征,但他觉得要先读大学,并承诺毕业后一定应征。”
为了一圆军旅梦,这些年,王永侠十分关注儿子的身体状况,经常带他去跑步、登山,增强体质。
翻看王永侠和王大亨的手机相册,大多数的照片是军营生活照,一说起军营生活,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题。
一封家书两行泪
2010年12月,一张入伍通知书送至王大亨家,全家上下欣喜万分,很快,王大亨便到部队报到。摆在他面前的是3个月的新兵训练。
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远离家乡和艰苦训练的生活让众多新兵落下了眼泪。王大亨告诉记者,在新兵连里,他的年纪最大,其他人几乎都是高中毕业生,“大哥”的帽子时刻提醒他要在众多弟弟面前做好表率,在大家纷纷落泪时,他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鼓励战友坚持到底。
“那段时间你哭过吗?”记者问道。
“有,但都是偷偷躲着流泪。”王大亨说,在艰苦训练时特别想家想爸妈。有一次,远在福州的他给家里打电话,一听到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尽管母亲不停地问“是不是大亨?”但他没有出声,遮住话筒调整了情绪后,装出一副开心的样子向母亲嘘寒问暖。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王大亨在参军期间从未向家里诉过一句苦。在新兵连训练时,爬战术是王大亨的弱项,为了达标,他经常训练,双手弄得全是血,在写家书时,尽管泪流不止,但信中没有提到一个“苦”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
“当兵才知道帽徽为什么这样红,当兵才知道肩章为什么这样重,当兵才知道祖国的山河在心中……”一首《好男儿就要当兵》的歌曲唱出了王大亨的感受,这也是他最喜欢的军歌。
“儿子健硕了,精神状态也好了。”王大亨的母亲涂玉钗说,部队是个增强体魄、磨炼意志的地方,这两年的军营生活经历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涂玉钗说,在3个月新兵训练接近尾声时,她和丈夫一起去军营看望儿子,短短三个月,变化之大让她惊诧不已。“人黑了,背挺了,但最大的变化是脸上少了稚气,多了男子汉气概,做事也更有规矩了。”
和心疼儿子的普通母亲不同,涂玉钗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多锻炼,主动向军区领导申请,把王大亨调到最艰苦的地方接受训练。“并非我狠心。”涂玉钗说,儿子小时候读书早,就在她授课的学校上课,由于个头小,她连书包都不舍得让他背。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了,不接受点磨炼对他是很不利的,于是便下了“狠心”将他送去部队。
“在部队里拿到了很多荣誉,还入了党,退伍回来后又在3月份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中取得第一名,进入专武干部队伍。”涂玉钗一脸自豪地说。
说起这两年在部队的历练,王大亨如此总结:“过程是苦的,收获是巨大的,这些经历并非人人都有,如果拥有了,一定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