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社团建设、无处不在的感恩教育、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
塘下好学校就在你身边
■记者 陈绵绵/图文
又到一年招生季,每年这个时候,总会有很多家长为孩子的入学而焦虑,甚至为了孩子上一所“名校”绞尽脑汁,不惜舍近求远。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均衡教育,城乡学校的差距在渐渐缩小,而在塘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距也已经非常小,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个性鲜明、办学出色的好学校。比如新华小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场桥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塘下三小丰富的社团建设以及塘下二小无处不在的感恩教育……
“‘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正逐渐被特色教育取代。不要盲目迷信名校,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好学校,只是被忽略了而已。”塘下教育学区主任张德江表示,“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大趋势,现在很多家长还在忙着为孩子择校,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塘下二小: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塘下镇第二小学坐落于革命老区肇平垟中村,走进校门,你会发现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浓的感恩情愫。2002年,该村的肇平垟革命烈士纪念馆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独特的地域资源和肇平垟人民浓厚的爱国主义传承成为了学校开展学生道德教育活动的主要倚靠。
一直以来,塘下二小坚持通过开展序列化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每年4月,学校会开展清明“九个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就近祭扫烈士墓、看红色电影、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知晓家乡烈士,了解英烈们的爱国事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每年9月,学校会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月“十个一”活动,以参观一次德育基地、观看一本爱国主义书籍并摘抄伟人词句、聆听革命老人讲一次革命传统故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年6月,学校还开展了“少年心,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晨会上“中国梦”演讲、出黑板报来宣讲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引导少先队员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爱国、爱党的情怀,激励学生树立理想、追求理想。
感恩教育正是该校的特色。校长章国林告诉记者,学校的德育教育首先是以传统道德中的“孝道”为抓手,通过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授业、感恩同学的相伴相助、感恩祖国的幸福生活来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此外,还充分运用校园周边资源即肇平垟德育基地,有机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该校学生吴彤告诉记者,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自己充分了解了祖国历史和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继承先烈的优秀传统,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塘下三小: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幸福教育(即致力于建设一所美丽的学校,打造每一个幸福教师,培养每一个快乐学生)一直以来是塘下三小的教育品牌,且在师生群体中广受欢迎。学校围绕“留住三都片(学校所在地)学生,兼顾新居民子女”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受到当地群众、学生家长的好评。校长金邦崇告诉记者,学校社团建设是学生幸福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尽管学校只有25个班,但是却有10多个社团供孩子们选择。学校还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
2011年下半年,该校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每一个小社团都有自己可爱的名字,如喜爱文学的小朋友共同成立了“笛音文学社”,喜爱唱歌的同学一起组建了“小飞鸽合唱团”,热爱球类运动的同学们风风火火地建立起了“热火篮球社”,细心文静的孩子们则特别愿意参加颇具艺术气息的“精雕细琢苑”和“南山书法社”……金邦崇告诉记者,这些小社团不同于以往的兴趣小组,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活动,他们可以聘请自己喜欢的老师,学校也会向他们推荐有特长的教师。
“完成功课之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参加小社团的活动。”该校学生李雪娇告诉记者,小社团活动都是在课外举行,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李雪娇喜欢剪纸,她参加的是“精雕细琢苑”社团,今年5月,她参加了温州市艺术节剪纸比赛,荣获温州市一等奖,并代表温州参加浙江省的比赛。
参加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还锻炼了一批具有体艺天赋的学生。据教师张瑞龙介绍,该校“小飞鸽合唱团”等艺术社团在塘下学区艺术节、文艺汇演上大放异彩,学校田径队在塘下学区第18届田径运动会上荣获甲组第二,“热火篮球社”在塘下学区篮球赛中荣获第四名,两支运动队伍都将在下半年代表塘下参加瑞安市级比赛。而一些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学校则为他们准备了大社团,聘请老师教授他们写作、唱歌和趣味英语等。
“参加社团活动,让孩子们爱上艺术,爱上运动,爱上老师,最终爱上学校。幸福教育的开展,给学校面貌带来了全新、积极的变化,也让全体师生、家长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一年级新生家长在报名时就说‘我们身边的学校这么好,何必千辛万苦去瑞安择校上学呢?’”张瑞龙说道。
新华小学:师资处于领先水平
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与低,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快速地提升,就会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华小学非常重视师资的培训,想尽一切办法,投入大量资金,拓宽各种渠道,为教师的专业培训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我们学校优秀教师的平均占有量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校长池仁伟告诉记者,学校共有教师45名,学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就有17人(其中瑞安市级以上14人),占教师总数的37%。为了给课程计划提供人才支撑,学校配备了大量的专职教师,其中英语专职教师4名、科学专职教师2名、音乐专职教师3名、美术专职教师3名、体育专职教师3名、计算机专职教师1名。此外,为了深化教学常规管理,教导处给每位教师下发《新华小学教学常规》,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听评课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开展月查制度,做到及时反馈和整改,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促使每位教师严格执行常规要求。
2011年该校实施的“一课多谋、跨班教学”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并于2012年作为瑞安市教科研课题立项。池仁伟告诉记者,“一课多谋,跨班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闭门造车”的弊端,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发挥集体力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课堂教学能力。该校毕业生池雅婷也表示,“老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之后,上课更有趣味了,知识点也很容易吸收。”
此外,学校还经常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诊断指导,为教师搭建各种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使得一批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的论文案例频频获奖,近几年,在瑞安市级以上获奖的论文案例超过100篇。
场桥中心小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场桥中心小学各大教研组围绕“生本课堂”的实施,为打造具有特色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常态、真实、有效的课堂呈现出来,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出高效、自主的学习活动,保证精讲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形式,从明确目标、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课堂效果四个维度研究量化教学,让教研成为每位教师的成长摇篮,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教学常规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该校校长陈永伟坦言,学校占地10亩,有学生1500多人,校舍小,硬件设施上没有优势,必须在教学质量等软件上下功夫。近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断努力,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在全市性的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为有效落实教学常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精备课,每课做到有教学后记和二次反思,从平实的课堂中挖掘内涵,从反思中提升教学水平。此外,针对毕业班,对每位学生的四门主课进行质量检测。全校各科室群策群力全力支持、配合质量检测的各项工作,并召开毕业班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现状,找出最优的教学方法,为紧抓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学校都为其尽量搭建学习的平台。该校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心理健康培训以及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还经常组织教师到衢州、杭州、南京等地培训,并交流学习心得。同时,学校也为学生大力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如儿童阅读活动、社团工作、数学周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