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去的手艺
打银
传男不传女
入行先考验
■陈思义
在不少年轻人的认知中,白银首饰是模子压制出来的,在专卖店里卖的。然而以前,人们所佩戴的银饰,如女子出嫁的银手镯,小孩出生外婆家送的银奶吮,小孩“对周”送的银圈,老奶奶六十大寿时儿孙送的银耳环,都是靠打银师傅手工打制出来的。
如今手工打银师傅已寥寥无几,在瑞安市区丰湖街硐桥边,还有一间打制银饰的祖传老店,叫“新日华”,打银师傅叶银春从12岁开始学打银,至今已有65年的打银历史。
六代与“银”结缘
叶银春是“奔八”的人了,说起“银”来滔滔不绝,一口气不歇。他说,他的上代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开设银店,至今已传承六代。银器制作和许多传统手艺一样,有“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叶银春是独子,自然是传承父亲手艺的对象。
叶银春说,在学艺之前,师傅会考察徒弟的品行——看他是否贪财。只有通过这一关,才准许入行学艺。叶银春的父亲也曾经设“局”来试探他。那段时间他经常在家里捡到钱,起初是几个铜钱,后来是几个铜板,再后来是几个银角子,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他每次都一分不少地上交。其实,这些钱是父亲故意丢的,看他会不会拣去占为己有,这是对他入行前的一种考验。打银每天跟贵重物品打交道,如果对钱财怀有一丝贪婪,那就会很容易被贪欲驱使,干出有损师门、自砸招牌的行为。
叶银春店里的皮老虎、红木尺子、打银墩、拉丝工具等都是上辈留下的。第一代流传下来的称银的秤子、木质的盒子已磨出了一个洞。
银器,尊贵的象征
汉朝始,宫廷以白银为首饰,视银器具为尊贵的象征。一直以来,白银被用来铸造货币、制作饰品、工艺礼品、餐具等。
早年女儿出嫁,嫁妆中少不了银器,少不了银首饰。民国时期,已婚女子在脑后梳一个发髻,以丝线袋罩住,然后插上银簪、银钗。1992年在温州市区工地出土一批南宋金银器,其中有银钏、银钗一类妇女头发饰件,佐证了早在宋代时已流行妇女佩戴银饰的习俗。
富户人家的生活用品中,有银的餐具、花瓶、烛台,制作精细,有很高的工艺水平。还用银勺子给婴儿喂食,一旦银勺子突然变黑,可能是小孩受到惊吓,或吃了有毒之物。
与小孩相关的佩银习俗也很讲究。小孩出生后“满月”、“百廿日”、“对周”,外婆家要送银器,如手镯、脚镯(俗称“手龙儿”、“脚龙儿”),还有项圈、银牌、银铃、长命锁。小孩冬戴虎头帽,夏戴帽圈,帽上缀有银制作的“八仙”。小孩胸前挂长命锁,锁上刻“长命百岁”或“荣华富贵”等字,民间以为此锁可“锁”住生命,无灾无疾,不少孩子一直挂到成年才卸下。
叶银春从柜台里拿出一对“手龙儿”,用银链挂上银奶吮、银花篮、银花鼓、银桂圆,他说,这是送小孩“百廿日”。
手工银饰制作流程
第一步,熔银。先用秤称出银饰所需银料的重量,将银料放在坩埚置于火炉上熔化。由于顾客拿来打银饰的原料银往往纯度不高,因此首先要对原料银进行提炼,以达到相应的纯度。化银时,要一直均匀用力拉风箱,使炉火旺盛。
第二步,浇铸毛坯。将银水倒入铸铁的油槽(即模具)中,制成毛坯。
第三步,打制部件:打箔、出条、拉丝。如做奶吮,要把毛坯加热用铁锤在铁砧上打制成薄片,叫“打箔”。如做“手龙儿”,把毛坯打成圆柱,叫“出条”。如做耳环,把银条用拉丝架拉成丝,叫“拉丝”。
第四步,冲压出形。把银箔放在模具中,用锤敲打,冲压出银器的基本轮廓,此工序也叫“括形”。
第五步,上胶版。用松香等制成胶泥,把胶泥涂在木板上约一厘米厚,烤胶泥使之松软,将银器大形压在胶版上。
第六步,錾花。用一把小锤和錾子在银器上敲出各类花纹图案。錾头有尖、圆、平、半圆、花瓣形等多种,根据需要选用。錾花时一手持錾,一手握锤,要心到手到,心手合一,均匀用力。
第七步,焊接。打制好一件银饰的各种部件后,要将这些部件焊接起来。比如,两个一模一样的奶吮一半,焊接成一个奶吮。
第八步,打字号。在成型的银首饰上打上字号钢印。
第九步,打磨抛光。把银饰放在小砧子上,用钢锉打去毛边,用小榔头轻轻敲打,使银器表面光滑。
第十步,洗银。将银饰烤热,然后放入稀硫酸或白矾水中清除霉斑和污垢。过一阵子,从酸液中取出银饰放入清水中,用铜刷刷洗。
秘方与技巧
打银的工具有火炉、风箱、皮老虎、炉钳、坩埚、锤子、钢砧、錾子、拉丝架、胶版、模具等,还有稀硫酸、白矾、硼砂等化学原料。叶银春说,以前他家一直养大公鸡,大公鸡的羽毛是做风箱用的。
制作银器有一整套独特的秘方与技巧。叶银春说,这些秘方与技巧,世代仅靠口授身传。比如洗银器的小缸,内有自家配制的溶液,几十年不换,干了只加水。
银,一般分990银和925银。990银纯度高,亮度好,不易折断。925银是在银中掺熔入75‰的铜等金属,所制器物硬度高于纯银,更能制作出精美的造型与款式。
如何把握银的含量,提炼是关键。
以前没有皮老虎,用吹管吹气炼银。一口气不间断吹半小时,那可是绝活。据说做学徒时是这样练的:拿一个碗,盛满水,用一根吹管对着水吹,要求把碗里的水吹开见碗底,鼻孔进气嘴巴吐气,连续十分钟以上。“吹风”这一基本功,非一年半载无法掌握。
打银箔,只有技术熟练,锤的落点准确,力度均衡,打出的银箔才匀称,不会有裂痕。
焊接火候十分讲究,温度过高会熔化掉部件的某部分,前功尽弃,而温度达不到,则无法焊接结实,这全凭打银的技巧和经验。
錾花,一锤一錾,靠巧手把握,精镌细镂出“八仙”、“麒麟”、“十二生肖”等,雕刻细致处,尽显艺人匠心。这是整个工序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
固守小店精心加工
“新日华”银楼声名远扬,上世纪60年代,叶银春制作的一批银器工艺品曾由瑞安县二轻局推荐送国外展览,曾有多位外国客商盛情请他出国开店授艺,他一一婉辞。几十年来,他固守小店,精心加工银器。他的几个子女尽管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也都学会了打银这门手艺。叶银春说,有时忙不过来,会找子女过来帮忙。这家百年老店独到的银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叶银春正与子孙们一起,尝试把家传的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传统银器制作工艺。如传统的银器镀金一直承袭沟镀法,叶银春用电镀法,速度和效果更好。
十二生肖吊坠、精致的手链、小巧的手镯、传统的项链,少了些专卖店银饰的精雕细琢,却多了几分手工打造的灵气。
老银铺的传承
笔者上网了解到,在温州、瑞安、平阳,工艺精湛的银饰艺人都已经年届花甲。叶银春每一天都准时开门营业,将打“银”进行到底。
然而,如今传统的手工制作几乎被现代化金银制作技术代替了,年轻一代已无人再学精细银饰的手工打制技法。清末民初时,广东的潮州城有一条长约600米的打银街,当年在此聚集的金银作坊,如今已荡然无存。福建的福安银匠以制作畲族银器为生,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之说,以前福安城里有90多家打银铺,如今仅剩几家了。
各地银匠想尽办法把手艺传承下去。扬州市江都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室,被定为扬州职业大学艺术专业实习基地,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福安畲族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与福安市职业技校合作,开办银雕班,他的徒弟中出现大专生和本科生,可喜可贺。
叶银春在打银
银手镯、银脚镯
银勺子、银筷子